财富中文网 >> 商业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泡沫有可能戳破美国银行系统?

分享: [双语阅读]

美国的短期银行同业贷款利率大约为 0.50% ,而中国的短期银行贷款利率则高达5%。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进入中国,从事全球性利差交易,可能会对美国的银行系统构成严重风险。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对美国银行不构成太多的直接风险。没错,如果中国爆发金融危机或者陷入衰退(考虑到中国经济最近的年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这一幕不会很快来临),那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伤害。美国银行和美国经济将会感受到这种冲击。但从对华直接风险敞口的角度来讲,美国银行目前并不会面临巨亏的风险。

    根据债务评级机构惠誉公司(Fitch)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美国银行对华直接贷款共计830亿美元。相对于美国银行业的规模,这并不是一个大数目。比如,仅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一家银行的贷款总额就超过7,000亿美元。整个美国银行业拥有近15万亿美元的资产。对于美国银行来说,中国的风险权重依然不算大。

    但这种状况似乎正在发生改变。一年前,由于担心信贷泡沫,中国政府大幅提高了国内利率,减缓国内银行的贷款速度。这就使得中美之间产生一个巨大的利率差:美国的短期银行同业贷款利率大约为 0.50% ,而中国的短期银行贷款利率则高达5%。

    由此看来,如果一家机构从美国和欧洲借款,然后在中国放贷,它就很容易赚到钱。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交易一直在增长,但直到最近才引起关注。它有一定的危险性,至少对美国银行系统而言。

    过去一周左右的时间里,一些大银行一直在追查它们是否卷入了一起融资骗贷欺诈案:中国青岛港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向多位贷款人提供同一抵押品。这起案件已经揭示了一个事实——中国公司为获取利差收益而从海外借入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是以大宗商品作为抵押品的贷款。

    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估计,过去4年来,大宗商品支持贷款已经导致1,100亿美元的外币涌入中国经济,这笔资金约占中国同期新增短期债务总额的三分之一。

    花旗集团(Citigroup)似乎是唯一一家沦为青岛港欺诈案牺牲品的美国大型银行。但大多数美国大银行都在从事大宗商品支持的贷款业务,而且最近越做越大。据彭博社(Bloomberg)报道,全球银行去年向大宗商品类企业发放了共计6,870亿美元贷款,尽管其中许多贷款直接发放给了公司,并且是用原材料担保的。摩根大通是向海外发放贷款最多的美国贷款人,贷款金额为579亿美元;其次是富国银行(Wells Fargo),贷款金额为470亿美元。

    惠誉和其他评级机构在估算美国银行系统的对华风险敞口时或许没有考虑这些贷款中的很大一部分。比如,大宗商品支持贷款有时候被结构化为衍生工具或掉期交易。惠誉表示,它的美国银行系统对华贷款预测值并没有把衍生工具和信用担保计算在内。


    更重要的是,涉及大宗商品时,一些银行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承受中国市场的风险。花旗集团那笔最终经青岛港流入中国的贷款,其实是发放给瑞士大宗商品交易商摩科瑞公司(Mercuria)的。摩科瑞公司用来办理这笔融资贷款的大宗商品储存在青岛,而这些大宗商品则是从一家名为德诚矿业(Decheng Mining)的中国大宗商品公司借来的。

    与其他类型的贷款不同,银行通常不会基于会计核算而详细披露它们究竟贷出了多少钱。“我从来没有见过包含这类信息的银行资产负债表,”研究大宗商品支持贷款的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学教授朱浩翔(音译)说。“这是很难追踪的。”

    尽管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从事利差交易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赚钱,但这种交易有可能玩砸。人民币币值下跌(在过去一年下跌了3%)将蚕食利润,因为在交易结束时,债务人公司需要用更多的人民币偿还他们所欠的美元债务。此外,如果你正在为大宗商品交易融资,一旦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那就有可能抹去你的一些收益。

    尽管如此,只要中美之间依然保持这样大的利率差,中国的利差交易就将持续下去。(财富中文网)

    译者:叶寒

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1. 银行钱荒对中国是好事
  2. 中国应救助影子银行
  3. 谁来审计国有银行?
  4. 新兴市场放缓,英美银行巨头谁最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