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收购Groupon失败,网络世界重心已悄然转移
Paul Smalera | 2010-12-09 13:37
先是Yelp,现在是Groupon:为什么时下热门的初创公司,特别是那些手中握有开启“本地”之门的金钥匙的公司,接二连三地从搜索巨头谷歌的指间溜掉了?

尽管官方消息尚未公布[Groupon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梅森曾开玩笑的表示,假如媒体有兴趣听他谈迷你娃娃屋,他愿意接受采访。我的同事丹•普里迈克目前正在跟进此事],但看起来谷歌(Google)与Groupon之间的会谈已经不欢而散。眼下的局面与近一年前谷歌与Yelp之间的洽谈惊人的相似。Yelp拥有庞大的本地销售团队,现在其势力范围除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之外,已经扩展到了一些欧洲国家。人们普遍认为,谷歌当时看中的正是这一点。但是,谷歌要么是临阵退缩,要么是在Yelp首席执行官杰里米•斯多普尔曼那儿遭到了冷遇,进而以牙还牙,致使会谈不了了之。
也许是由于圣诞假期将至,谷歌首席执行官艾里克•施密特因而满怀希望,盼着谷歌能拥有一项杀手锏级别的本地业务。但是,无论事实到底如何,在企图收购社交或者本地导向的初创公司时,谷歌已经接连两次铩羽而归。[2005年,施密特曾成功收购Dodgeball,即丹尼斯•克罗利在创建Foursquare之前建立的服务。不过,IT领域已是今非昔比。而且不管怎么说,谷歌最终关闭了这项服务,并与克罗利分道扬镳。]
值得注意的是,有报告表明,谷歌在打算收购Yelp时,出价7.5亿美元。而业界普遍认为,Groupon采用的技术要远比Yelp逊色,但谷歌竟报出了60亿美元的天价,其中包括挽留梅森和其他几位公司高管的薪酬预算。显而易见,社交和本地网站的价值可一点儿都没降低。
与Yelp相比,Groupon的年度现金收入肯定高得多。原因在于,该公司采取了恰当的激励政策,无论用户还是企业都心甘情愿付费使用其服务,因而其营业收入流颇为可观。现在,据预计该公司2011年的收入将高达20亿美元。相比之下,Yelp因为过于重视用户评论而忽视交易量,致使自身价值无法充分体现(顺便说一句,这一点是可以改变的:难道Yelp不是开展团购的上选之地吗?)。然而即便如此,对于谷歌而言,Yelp的数据库和用户社区还是拥有更大的隐形价值。
不管谷歌是否打算继续收购社交和本地导向的网站,人们都很想弄明白,谷歌究竟是如何落到如今这步田地的。它不仅是互联网时代当仁不让的王者,手中还握有决定各网站流量大小的生杀大权。按理说,它打算收购的任何一家公司都该明白,如果被谷歌收至麾下,不仅公司业务将蓬勃发展,而且公司创始人也会一夜间暴富。但是,看起来现在的问题不是谷歌打算花多少钱用于并购业务,而是它自身目前的发展定位,以及这些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是否相信,他们的公司在谷歌的呵护下能够茁壮成长。
谷歌广告(Google Ads)彻底改变了大小公司与客户互动的方式,但是,如果我们分析一下那些靠谷歌来提高网站流量的巨型公司,他们如何赢利?首先,我们看看YouTube,它于2006年被谷歌收购,今年营业收入将达7亿美元,并将最终实现赢利。(也许吧。)网站流量严重依赖谷歌搜索结果的,还有新闻媒体,其中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为甚。这些媒体都与YouTube同病相怜:尽管基于搜索的网站流量增长迅猛,但利润率极低。菲利克斯•萨尔门对美国网络媒体公司Gawker的新型业务模式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他一语中的:这些媒体的CPM(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千人印象成本——译注)费率低得简直就像“在比赛谁先降到最低”。
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背靠Facebook社交发现平台(social discovery platform)这棵大树成长起来的公司,其中最大的两家是Zynga和Groupon,两者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公司自成立伊始,所采用的靠网站流量赚钱的办法就与YouTube和《纽约时报》迥异。他们靠的是Facebook社交图(social graph)的强大力量。正如《财富》(Fortune)杂志的凯文•凯莱尔最近指出:社交图将搜索广告演变成为目标明确、卓有成效的社交广告。(参见《Facebook如何解决社交广告问题》。)
如此一来,Groupon怎么会舍弃能助其成长为超级大网站的社交网络,而选择融入谷歌那种以搜索为导向的过气做法呢?
一场开放与封闭网络之间的战争正在悄然酝酿。大小公司开始向两极汇聚,这两极分别是谷歌和Facebook。很少有分析师预测,对于在互联网上冲浪的公众而言,只要某个封闭网络能够提供普通人所需要或者想要的一切,他们在该网络中会感觉无比惬意,去年Facebook的隐私性问题掀起轩然大波时,尤其少有人提及这一点。事实上,Facebook及其合作伙伴正在努力满足人们这一需求。
谷歌一直抱怨的一点是,Facebook阻碍了人们自由获取数据。抛开这个不说,Facebook的真正绝妙之处在于,它根本不像网络上的一个封闭的小世界。它其实就像网络本身:用户到这儿来看看他们的朋友都在做些什么,在玩哪些游戏,在Groupon上参加了哪些团购,在Yelp上对哪些餐厅进行了评论,又在Foursquare上查找了哪间餐厅,等等。用户在这个流里进进出出,他们不仅理解而且容忍这个事实:正是由于他们甘愿在Facebook上分享如此多的数据,才会形成这样一个流。事实上,Facebook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增值服务。
相形之下,谷歌似乎离增值越来越远。由于它遵循开放的理念,因而也就不再充当灵巧的过滤器,为用户提供网络上与其搜索最相关的内容;相反,它更像原始网络本身:疯狂、混乱、野性难驯。今天,大多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和青少年根本不知道,当初要想在HotBot、雅虎(Yahoo)或者AltaVista上找到自己想找的信息有多费劲,他们也不了解谷歌相比之下是一个多大的改进。相反,谷歌就是他们的AltaVista,是他们的基础互联网,在他们看来,什么都肯定(而且必须)比谷歌强。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皆因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得过于无情。10年来,谷歌始终位居IT领域的峰口浪尖,并未有什么过失。而且,它的生意依然红火,它为互联网生态圈贡献的价值大得难以计量。但是,除非它能向安德鲁•梅森这一代人证明,它确实将社交和封闭式网络看作未来互联网的核心,而非挂在自身搜索引擎上一个漂亮的装饰品,否则不管它砸多少钱,都很难把那些超级明星初创公司收入囊中。
尽管梅森今年刚届而立之年,但他肯定还记得“蹩脚”搜索引擎统治网络的时代,同样,他也亲眼目睹了,市场领导者如何转瞬间即被后来者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凭其公司的利润率及其个人财富,为什么他要向谷歌俯首称臣?后者不仅终结了Dodgeball,把Yelp弄得一团糟,而且它自主进行的所有涉及社交网络的计划几乎都半途而废,从谷歌Buzz 到谷歌Wave无不如此。
施密特一直向新闻界暗示,他深知这是谷歌自成立以来首次面临重大的转型抉择;而且与所有转型一样,对于谷歌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将社交和本地技术作为运营核心,目前的核心——搜索势必会被边缘化。(谷歌在移动设备和操作系统方面的尝试,不过并行业务罢了;二者中的哪一个都不太可能成为谷歌新的业务核心,而更像是围绕着新核心的附属业务层。)从马克•扎克伯格到安德鲁•梅森,整个IT领域似乎都在冷眼旁观,看谷歌到底能否找到出路。
译者:红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