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洗衣神器竟然能杀人,该怎么破?
Jake Meth | 2019-03-01 21:30
分享:
[双语阅读]
彩色的洗衣凝珠成了宝洁旗下的畅销品之一。问题是,太多孩子因此中毒了。
贝拉·曼西利亚斯正在玩倒立。
对8岁的孩子来说,在大人说话的时候尽情玩闹,比如玩侧手翻和劈叉一点也不稀奇。但贝拉的妈妈凯蒂·曼西拉斯解释说,现在贝拉能这样玩几乎是奇迹。
六年前,贝拉刚两岁时曾被送进医院,呕吐失控把液体吸入肺部,阻塞了呼吸道。贝拉到医院不久就停止了呼吸,脑电图也有一会成了直线。“哦,天哪,贝拉快死了。”凯蒂记得曾对姐姐说。
贝拉在生死边缘挣扎不是因为胃部病毒,也不是因为喝了农药。凯蒂说,罪魁祸首是一个黏糊糊的彩色小包,在美国家庭中越来越常见的汰渍洗衣凝珠。
凯蒂·曼西利亚斯经常为住在圣迭戈郊区的大家庭洗衣服,每次都得拖一大堆东西去附近的洗衣店。她第一次看到洗衣凝珠就觉得很方便,当时凝珠刚上市,里面是浓缩洗衣液,而且很容易携带。
2012年11月17日,凯蒂从好市多买回第一盒汰渍凝珠,顺手放在厨房台子上。凯蒂记得盒子是透明塑料的,上面有个按钮,按下就可以打开盖子。当时她正在忙着整理买回的东西,转过身就看到贝拉打开盒子拿起一个凝珠往嘴里塞。等到凯蒂抢走,贝拉已经咬了一口。“从表面看确实像糖果。我觉得贝拉就是当成糖果吃的。”凯蒂说。
凯蒂赶紧打电话给毒物控制中心,对方告诉她要灌贝拉喝32盎司的水,然后等30分钟,看看会不会呕吐气泡。“27分钟后,她开始呕吐。”凯蒂回忆道。“就像泡泡机里冒的泡泡一样。”

他们赶紧去医院。到医院时凯蒂看到贝拉的脸已经憋蓝了,医护人员用一根呼吸管穿过她喉咙里的气泡,立刻转移到儿童医院进入昏迷,然后从肺部吸出清洁剂。
凯蒂讲话时,一旁的贝拉也停止了即兴体操,缩进妈妈一侧的沙发里。在T恤、背包和笔记本上的闪光衬托下,神采奕奕的小姑娘立刻阴沉下来。
两周时间贝拉生死未卜,凯蒂在医院里日夜焦灼。终于贝拉有了自主呼吸,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重新学习走路和说话。从此以后她经常生病,医生推测是由肺损伤导致。最严重的是眼睛。贝拉患上一种斜视,眼睛垂直错位。医生认为原因是中毒期间缺氧。她一直在努力学习读写,做了两次眼科手术,可能还要做第三次。
“过得很艰难。”贝拉说,这一刻她很像个疲惫的成年人,而不是无忧无虑的孩子。“但得努力克服。”
在著名消费品巨头宝洁的181年历史上,汰渍洗衣凝珠堪称最成功的创新之一。洗衣凝珠几乎一夜之间爆红,变成家用产品里最畅销的品牌。八年前,美国商店里还几乎没有小包装的液体洗衣液;2018年已经占领近五分之一洗衣用品市场,销售额达15亿美元。另外,宝洁旗下的汰渍凝珠和另一个流行品牌Gain Flings占据了79%的市场份额。
但推动洗衣凝珠成功的设计因素,非常紧凑、拿取方便,以及非常漂亮的外观也有潜在的致命缺陷。目前来看,幼儿和老年痴呆症患者常常误认为是糖果,有可能吃下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洗衣凝珠造成的后果比其他清洁剂和家用清洁产品更严重。
2012年洗衣凝珠在北美上市后,对公共安全的威胁立即出现。2011年至2013年期间,每年急诊科里儿童因洗衣液受伤就诊次数增加了两倍多,从2862次增至9004次。
大多数损伤可以在24小时内消除,无长期影响。但美国毒物控制中心协会(AAPCC)的数据显示,洗衣凝珠虽然市场份额仅占16%,却占与洗衣用品相关严重伤害的80%。遇上贝拉一样的严重案例,可能出现长期并发症。美国与洗衣凝珠直接相关的死亡案例已达9起,其中包括两名2岁以下儿童和七名老年痴呆症患者。
至于已知危险的消费者中毒案例,大多要怪愚蠢的互联网挑战。2017年年底,一些青少年开始在网上发布吃洗衣凝珠的视频,后来发展成离奇的病毒传播现象,叫做“汰渍凝珠挑战”。该事件中洗衣凝珠中毒属于自我伤害,只影响到不负责任的人。不过凝珠挑战导致的中毒案例只占总数的一小部分。
面临激增的中毒数字,还有来自于监管机构的压力,宝洁和其他凝珠制造商都吓了一跳,于是重新讨论产品的设计。尽管凝珠的设计和外部包装多次变化,围绕安全问题密集召开了行业会议,也经过了七年头脑风暴和测试,但从毒物控制中心收到的呼叫数和急诊室病例来看,情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善。
2013年以来,每年因洗衣凝珠打电话给毒物中心求助的电话里有平均有11568次涉及幼儿,2013年是这种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市的第一个整年。(大多数涉及洗衣凝珠的电话求助或中毒案例并未造成严重伤害,不过可以借此估算受影响的人群,判断洗衣凝珠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造成伤害时,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有数据记录的最近一年2017年里,35%的凝珠伤害病例最终去医院接受治疗。如果排除凝珠,洗衣剂和家庭清洁剂导致前往医院就医的比例为16%。

消费者权益倡导者和公共卫生专家认为,尽管行业做了很多善意努力,还是拒绝直面房间里的大象(意思是一些非常显而易见,却一直被忽略的问题——译者注),这次还是颜色鲜艳的彩色大象,洗衣液的小包装上有多彩漩涡装饰,看起来太像糖果。美国儿童医院伤害研究和政策中心主任加里·史密斯表示,如果制造商能把洗衣凝珠设计得更中性,没那么诱人,“就可以通过设计解决问题。”
宝洁和其他洗衣用品生产商指出,目前已经应用各种防止伤害措施,而且认为即便不采取相关措施也降低了伤害几率,因为已经改善包装降低儿童误食几率,也在不断教育公众培养正确的使用习惯。 “我们的工作是完全防止儿童接触到产品。” 宝洁负责全球传播和推广的副总裁达蒙·琼斯表示。
虽然并未排除进一步改进的可能,但行业和监管机构已经宣布暂无计划更积极地介入安全预防。但在当今时代,许多面向消费者的企业都有空间实施自我管理,汰渍洗衣凝珠引发的困境提出了紧急且令人不安的问题。宝洁到底有没有尽全力确保畅销产品的安全?由于没有法律规定限制洗衣凝珠的安全性,能否根据伦理要求行业进一步自律?如果一款“已改进”的产品每年仍会导致数千次入院医治,能不能算安全?制造商对事故的责任到哪个点终止,又从哪一点开始应该由消费者负责任?
种种问题证明了美国消费品生态系统里一个基本事实:如何应对消费者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虽然政府机构偶尔会介入,但安全决策通常由企业领导者制定,企业往往会在产品成功与声誉和法律问题之间寻求平衡。至少目前宝洁已经下了判断,汰渍洗衣凝珠安全没问题。
宝洁之类的消费品集团面临着严峻挑战:现在的很多消费者为了省几美元会选择没名气品牌的产品,而宝洁旗下却有大量知名产品。在2010年左右,该问题已经拖累了宝洁的增长。前员工表示,早在1946年就创立的汰渍品牌就是明显例子,在洗衣用品领域已经吸引不了顾客。洗衣凝珠给了宝洁重建汰渍竞争优势的机会。
《财富》杂志采访了宝洁公司的9位前员工,谈了谈汰渍洗衣凝珠的发展情况,各人回忆的历程基本一致。(宝洁多次拒绝采访现任高管的请求。《财富》杂志曾与负责监督凝珠安全工作的高级经理交谈,也与公关团队谈了多次。)按照固定容量包装洗衣液并销售的想法并不新鲜。2001年,宝洁和联合利华就开始在欧洲销售洗衣凝珠,比现在的版本大一些。前员工表示,先前的版本取得了一定成功,洗碗机清洁啫喱球的业绩也不错,宝洁相信更先进的汰渍洗衣凝珠能在北美流行。2004年宝洁开始开发,希望能打造为热门产品。后来宝洁自夸说,接下来8年里,宝洁安排75名员工加入汰渍洗衣凝珠项目,邀请约6000位消费者参与市场调研,制作了超过450份包装和产品草图。
最终定稿后,开发团队都很兴奋。汰渍洗衣凝珠拿起来非常有趣,湿湿软软有弹性。颜色用了汰渍标志性蓝色和橙色,在白色背景上点缀了两点小漩涡,比当时市场上单一颜色的凝珠鲜艳得多。凝珠特地放在透明的盒子里,可以清晰展示亮眼的设计。
“我们当时就知道凝珠会成爆款。”宝洁公司负责织物和家庭护理用品销售的前主管汤姆·费舍尔说,正是该部门负责汰渍凝珠。
2012年2月发售后,证明了公司的判断没错。看起来购物者很喜欢使用上的便利,再加上彩色外形讨喜,销售额猛增。2012年宝洁发布财报时,凝珠刚上市几个月,时任首席执行官鲍勃·麦克唐纳自豪地宣称,凝珠是“过时产品创新”的好例子。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欧睿国际的数据,2013年(洗衣凝珠在美国市场上市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到2018年,汰渍凝珠销售额增长了136%。在此期间,洗衣用品整体增长仅为7%。现在,汰渍凝珠已经占宝洁洗衣剂总销量的近四分之一。
2012年汰渍凝珠上市时有款广告,可以充分体现宝洁的兴奋情绪。广告里,一位女性从敞开的盒子里拿出一颗凝珠,扔到洗衣机滚筒里。背景是气泡爆裂的声音,还有Men Without Hats乐队唱的欢快歌曲“砰砰砰,走向世界”。广告结尾是标语“小泡泡,大出色”。但现在,宝洁不希望任何人把汰渍凝珠跟泡泡破裂联系在一起。
在凝珠问世后,洗衣剂造成的伤害案立刻增多。根据AAPCC的数据,2011年因洗衣剂伤害致电毒物控制中心有8186起;2013年数字上升到19753起。与洗衣剂有关的急诊科就诊人数增加更为明显。2013年之后,每年至少有85%的伤害和79%的急诊室就诊案例中涉及6岁以下儿童。
“汰渍洗衣凝珠的设计非常吸引幼儿。”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儿童医院研究所的儿童心理学家玛丽安娜·布鲁索尼说。总体来看各家公司生产的洗衣凝珠“颜色、大小、手感、特别适合用手拿和放进嘴里,非常容易吸引孩子。”
布鲁索尼强调,对于1岁或2岁的儿童来说风险最大,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走,但又分辨不出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一两岁的孩子把东西放进嘴里,“只是小小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可以减轻长牙的痛苦。如果孩子稍大一点,到了3岁或3岁以上,可能就会过了喜欢啃东西的阶段,但还是会把凝珠误认为糖果。
最严重的凝珠吞食案例类似于贝拉·曼西利亚斯的经历:液体流入导致肺部积水并停止呼吸,切断血液供氧导致大脑损伤,出现癫痫或昏迷症状。一些伤者眼部出现严重的化学烧伤。
为什么凝珠造成的伤害比洗衣液严重,医疗专业人士之间还没达成共识。一种理论是,咬破凝珠时,里面的液体会喷射进喉咙,迅速顺着气管流进肺部。另一个假设是凝珠里的洗衣液更为浓缩,例如汰渍洗衣凝珠有效成分与水的比例为90:10,而汰渍洗衣液里有效成分比例约为50%。(对医疗工作者来说比较麻烦的是,没有法律要求制造商披露成分。)
AAPCC的总裁马克·瑞安说,毒物控制中心第一次接到报告凝珠中毒的电话时,主要遵循洗衣液中毒的规则:让误食者喝点水,中心会在半小时后跟进。如果没有严重症状,不建议误食者去医院。
随着毒物控制中心发现凝珠导致越来越多严重伤害,很明显不能再用老办法。在瑞安负责的路易斯安那州毒物控制中心,他让呼叫服务人员5到10分钟后就要回电,监测呼吸系统有没有问题。如果出现异常,立即让来电者送往最近的医院就诊。
然而,一些受害者最终没撑到急诊室。俄亥俄州斯普林菲尔德的丹尼斯·鲍尔斯是一位和蔼有趣的老人,他女儿罗宾说,“一个陌生人也不认识”。丹尼斯是海军老兵,俄亥俄州立大学七叶树队的死忠粉,1999年被诊断患有痴呆症。2014年2月15日,他的妻子达琳回家放下一些杂货,包括一袋汰渍洗衣凝珠,然后出去买别的东西。
达琳说,几个小时后她回到家,发现丹尼斯倒在白色摇椅的靠背上。椅子上一片橙色,丹尼斯嘴里还有洗衣液,脉搏几乎停止。达琳赶紧打911,但急救队没有救回丹尼斯,宣布他当场死亡,终年67岁。

丹尼斯的尸检报告称,死因是吞食凝珠导致窒息。袋子里的31个凝珠中有5个不见了,两个在丹尼斯椅子旁的地板上,一个在酒杯里,一个在垃圾桶里,每个凝珠看起来都被咀嚼过。报告最后写着:“剩下一个凝珠没有找到。”
丹尼斯去世即将满五周年时,达琳在俄亥俄州律师事务所努力保持镇定,一边回忆了整件事。达琳和罗宾说,能解释丹尼斯吃凝珠的唯一原因就是看起来像糖果。达琳说:“他以前经常吃漩涡状的救生圈糖果。”
现在宝洁公司表示,由于在欧洲销售时未出现中毒事件,并未担心过凝珠上市后的安全问题。宝洁北美监管和外部技术关系负责人里克·哈克曼表示,凝珠上市时采用了与所有产品相同严格的安全检验流程。
然而,宝洁这次多了一个步骤,似乎能看出内部有点格外谨慎。在产品上市后,宝洁立刻找辛辛那提药物和毒物信息中心收集有关凝珠伤害的数据。宝洁公司回答《财富》杂志的问题时称,外部医疗顾问小组建议收集数据,因为凝珠是新产品。(宝洁还表示,在推出尺寸和形状相似的洗碗机啫喱球时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宝洁拒绝透露,委托收集辛辛那提数据是否反映出担心凝珠存在特殊风险。但是,丹佛健康的落基山毒物和药物中心的负责人、从事消费者安全领域30多年的专家理查德·达特认为此举不同寻常。“如果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某款处方药不放心,进入市场的一刻起就会监控。”他说。“但在消费品方面,没听说过如此密切跟踪的例子。”
与此同时,凝珠造成伤害案例激增也引发监管关注。2012年10月,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向消费者发出警告,称“糖果状”的洗衣凝珠是“公共卫生新危害”。2013年3月,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发布声明,呼吁行业自愿行动解决问题。Crowell&Moring的合伙人、委员会前总顾问谢丽尔·法尔维表示,虽然CPSC拥有广泛的监管权力,包括强制召回或单方面制定产品安全标准,但只有产品存在明显危险时才会动用。她说,如果并没有明显危害,委员更倾向于推动企业和消费者代言人主动制定标准。尽管制造商负责最终制造,但必须遵守标准。即使如此,CPSC对凝珠采取行动的呼吁也有些不寻常,法尔维表示此类情况一年最多出现一两次。
虽然其他制造商也生产洗衣凝珠,但宝洁作为市场领导者,回应方面也走在前面。多数情况下,宝洁的举动比较认真及时,也很见成效。2012年年中,宝洁已经开始在凝珠包装盒上安装双锁盖。2013年夏天,宝洁将盒子设计改为不透明,以安抚认为透明盒子像糖果罐的批评者。不过,中毒人数还在不断攀升。2015年2月,参议员迪克·德尔宾(伊利诺伊州)和众议员杰克·斯贝尔(加州)从联邦立法层面施压,要求制造商“降低包装对儿童的吸引力”,并减少使用腐蚀性成分。
议员们指出,如果行业主动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将放弃推进法案。2015年9月,由于制造商、行业游说者和消费者代言人通过了一套新安全规则,相关努力终于走出了坚实一步。标准要求凝珠包装不透明且难以打开,包装上统一添加警告标示和安全图标,凝珠还要采用不易破裂且味苦的薄膜。
到2017年,新标准已经在全行业实施。2018年6月,标准委员会再次召开会议,审查受伤人数并落实进展。他们看到的结果取决于个人立场,要么令人安心,要么是失败的安全系统发出控诉。

相关研究主要判断行业安全干预措施对6岁以下儿童的影响,对比了新措施实施前12个月的时间(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与干预后12个月(2017年)。报告引用尼尔森数据显示,这段时间内凝珠销量翻了一番,从21亿个增加到47亿个。结果是,伤害案例占凝珠总销量比例降了53%;涉及去医院就医的伤害案例与销量的比例下降了63%;涉及重大医疗伤害或死亡的案例与销量的比例下降了86%。
在行业看来,这些数据都标志着取得进展。但在另一边的消费者代言人眼里,只看玻璃杯空着的一半,虽然按市场规模算伤害率下降,看绝对数字的话的伤害案例(根据人口增长调整后)几乎没有变化。调查期间每年前往急诊科就诊的人数仅略有下降,从4300人降至4200人,而伤害案例总数实际上略有增加,从10229人增至10776人。(根据AAPCC初步估算数据,2018年的伤害案例降至9440起,但如果充分分析数字,结果可能会略有上升。)涉及去医院治疗的伤害比例(伤害严重程度的衡量指标)略有下降,从42%降至33%。
正如美国消费者联合会的立法主任兼法律总顾问雷切尔·韦特劳布指出,报告“为双方提供了数据,一方用来证明工作进展良好,另一方则认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宝洁就引用数据当成行业采取干预措施成功的证据。“只要事故率持续降低,即使(毒物控制中心)接到电话的数量增加,我们也会认为出现进步,因为用凝珠洗衣服的方式是新的,人们正逐渐学习使用。” 宝洁公关团队的达蒙·琼斯和佩特拉·伦克在电子邮件里告诉《财富》杂志。
与此同时,消费者权益代表认为行业设定的门槛过低。全国儿童医院的伤害专家加里·史密斯表示,根据市场规模判断进展不够全面,史密斯参与了标准制定过程。史密斯说,150年来流行病学家一直使用绝对病例数或与病例数与高风险人群对比情况衡量公共卫生负担。“如果现在讨论的是齐卡病毒,脑病的病例数持续上升,但每个蚊子种群导致病例的数量下降,我们并不会因为比例下降高兴。”
标准制定团队计划于2019年年中再次会面,再一次审查进度。双方都希望看到进一步改善,但无法确定。丹佛毒物控制专家理查德·达特指出,伤害案例减少的速度已开始放缓。“希望伤害事件减少,这就是我们整体看待公共卫生措施的方式。”韦特劳布表示。
然而不管如何解读数据,有一点无可争议,业内并没有改变配色方式。汰渍将其标志性配色从橙色、蓝色和白色改为白色、蓝色和绿色。宝洁坚称调整与安全无关,然而在批评家的眼里,糖果般彩色小妖精仍然占领着洗衣凝珠的世界。
长期以来宝洁一直认为,研究表明包装的样子与伤害并无关系。当有人要求宝洁更详细描述研究时,宝洁引用了辛辛那提药物和毒物信息中心的两项研究,数据都来自于在汰渍凝珠上市时便开始收集的资料。
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相关研究并不能解决问题。宝洁向《财富》杂志提供了第一份研究报告的副本,也发送了第二份未出版研究的摘录。未发表的研究发现,根据颜色(单色对比无色)和设计(单袋vs.多袋)研究凝珠时,导致伤害的比例大致与市场份额比例相匹配,例如,多袋凝珠约占伤害案例的70%和市场份额的70%。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市场规模同等情况下,无色和单色包装凝珠对6岁以下儿童造成的伤害数量大致相同。

宝洁公司表示,两项研究有信心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外观并不是凝珠导致伤害的因素。纽约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部的创始负责人阿瑟·卡普兰并不同意。卡普兰说,制造商必须“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像宝洁一样仅依赖数据集合是不够的。凯普兰认为,宝洁还应该检查“其他具有同样问题的产品数据”。
健康专家说,为了证明或反驳相关联系,宝洁要研究凝珠的气味、手感和外观,包括汰渍凝珠彩色漩涡状设计对脆弱人群的吸引力。举例来说,“应该做个随机对照试验,改变凝珠的设计,然后观察反应。”如此一来才能确定哪些因素会吸引幼儿,儿童心理学家布鲁索尼说。“但在我看来,有什么必要测试呢?本来就是成年人洗衣服用的,设计得花花绿绿做什么?”
目前,各家制造商都没有计划做相关研究。琼斯对布鲁索尼描述研究的前提提出了质疑。宝洁公司的琼斯说:“我们不会把两个凝珠放在孩子面前,然后说‘抓一个’,这不是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况。”宝洁与《财富》杂志对话时强调,加强包装的安全性并教育监护人安全使用凝珠,才是最重要的安全措施,而不是改变凝珠的设计。旗下有宝莹和All洗衣品牌的德国汉高拒绝讨论可能采取的安全改进,但表示行为符合当前的自愿标准。Church&Dwight旗下品牌包括OxiClean和Arm&Hammer,并未回应《财富》杂志的置评请求。
2012年至2017年间,文森特·威尔在宝洁开发汰渍凝珠过程中主导设计创新,目前在一家非竞争对手公司工作。他告诉《财富》杂志,自己曾经参与提升凝珠安全性的项目,他离开公司后也一直在持续,其中包括研究洗衣液新配方以降低毒性,加强包装使之更难破裂或泄漏等等。
宝洁拒绝就威尔描述的项目或其他可能的变化发表评论。琼斯则表示,宝洁一直在努力提升凝珠的安全性,是“持续的过程”。
与《财富》杂志的多次交流中,宝洁不断强调各种努力,包括贴标签、做广告、参与人身安全教育会议以及与公司合作的意见领袖博客教育公众安全使用凝珠等等。2017年年底“汰渍凝珠调整”引起轰动时,受伤人数很少,但负面宣传立即出现,宝洁的反应很迅速。汰渍在推特上的官方号劝告青少年不要吃凝珠。宝洁还迅速制作了一条广告,片中英格兰爱国者橄榄球队的边锋罗布·格罗科夫斯基说:“用汰渍凝珠洗衣服,不要吃下去。”
宝洁重视消费者教育其实是一种更温和的自我辩护,也是消费品制造商常用的手段。宝洁的潜台词是,到最后产品使用正确与否,责任在消费者自己身上。消费者代言人则对宝洁暗示凝珠导致伤害主要责任在父母和监护人身上很不满。伦理学家卡普兰表示,像凝珠这样大规模上市的产品,“制造商要负起责任,确保进入家庭时尽可能安全。”
消费者代言人坚持认为,洗衣液制造商并未清除安全方面的障碍。美国社会伤害专家加里·史密斯认为,更严重的是美国社会基本上接受了宝洁的说辞,即家庭出现伤害完全是个人责任。“跟孩子进急诊室的家长谈话时,他们都会说:‘医生,不是产品的问题。是我的错。我不是个好爸爸/妈妈,没看好孩子。’”史密斯说。“他们都相信是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目前,联邦监管机构似乎对最近行业的改善进展基本满意。CPSC发言人帕蒂·戴维斯发给《财富》杂志的电子邮件中赞许地写道,2017年的数据“显示与销量相比住院率和(急诊科)就诊率在统计上明显下降”。尽管与宝洁引用的数字相同,但戴维斯也指出,委员会希望继续与安全标准小组合作。“降低不合理误食的风险。”
州和联邦立法者可能会更坚决打击。前律师阿拉维拉·西莫塔斯如今在纽约州议会代表皇后区,她对几年前的惊险情景记忆犹新,当时1岁的女儿拿起一个落在地板上的汰渍凝珠。“她非常认真地看着凝珠。”西莫塔斯说,幸好她赶在女儿受伤之前夺了过来。“之前我女儿从来没随便吃过东西。”2018年2月,西莫塔斯和代表曼哈顿的州参议员布拉德·霍伊曼给宝洁公司发了一封信,呼吁改变设计,要求做到“凝珠不透明,采用统一颜色;不容易被孩子咬破;用不容易吸引孩子的包装纸单独包装”,包装纸上应该有警告,否则将立法禁止在纽约州销售洗衣凝珠。在一次电话采访中,霍伊曼提到了汰渍凝珠挑战:“我并不是在阻止愚蠢的青少年制作吃凝珠的病毒视频。只是在保护年幼的孩子。”
当然,如果纽约州通过法案,范围只会影响一个州。消费者代言人也不指望国会层面采取立法行动,因为参议院对监管持怀疑态度,总统又宣称要减轻公司监管负担,针对洗衣凝珠通过法案的可能性很小。

现在判断私人诉讼是否会不会比政府更快还说不好。Wright & Schulte事务所律师理查德·舒尔特代表曼西利亚斯和鲍尔斯家提起诉讼,他表示目前争取跟宝洁就70起案件达成庭外和解。据他介绍,之前针对其他凝珠制造商的索赔案件均已达成庭外解决。
舒尔特说,之所以现在针对凝珠制造商的诉讼不多,主要因为大多数律师并不了解这种产品有多危险。“我私下告诉其他顶级的出庭律师要对洗衣凝珠制造商提起诉讼,他们看我的眼神仿佛我是火星人。”他说。此外,大多数与凝珠相关的案件涉及的人身伤害不危及生命,因此就算赢得诉讼也不会要求巨额赔偿。
宝洁拒绝透露有没有付钱庭外和解。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也就是凝珠上市以来,宝洁在其10-K报告里从未提过汰渍洗衣凝珠诉讼存在商业风险。(相比之下,强生公司最新的10-K报告里用很长篇幅介绍责任,其中介绍了强生滑石粉与癌症相关诉讼产生的财务风险。)
如此一来只能靠公众舆论的法庭,也就是说只有人们认定宝洁没有做到客户安全第一时,宝洁才可能遭受损失。度过早期令人兴奋的阶段后,宝洁洗衣凝珠销售增长已经放缓,但欧睿数据显示,2018年销售额仍然同比增长4.4%,达11.7亿美元,2月初宝洁股票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消费者只能自行判断便利的价值与承担风险孰轻孰重。在凯蒂和贝拉·曼西拉的生活里,二者的关系仍然算不清。凯蒂说,贝拉中毒后两人不断争吵,最终只能离婚。当年凯蒂只有23岁,后来辍学照顾贝拉,现在正努力学习希望成为社会工作者。
凯蒂对洗衣凝珠的结论是:“应该多花五分钟自己倒洗衣液。伤到孩子太不值得了。”(财富中文网)
本文首发于2019年3月的《财富》杂志。
译者:冯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