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泡沫:15年后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合并失败的教训
Rita Gunther McGrath | 2015-01-13 16:44
分享:
[双语阅读]
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里塔•甘瑟•麦克格莱斯认为,投资者应以该交易为鉴,更为仔细地审视当前那些备受追捧的初创型科技公司。
2000年1月,时代华纳首席执行官杰拉德•莱文(左)和美国在线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凯斯宣布美国在线斥资165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
企业在并购之后出现经营状况急转直下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最终惨淡收场前,人们经常会把一些明明是商业灾难的并购吹得天花乱坠。今年是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15周年。此次并购就属于这种惨剧,它常被视为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合并案。但历史总会重演,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原因也非常相似。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极为明智,而且担心自己的公司会因此被甩在后面。在那个时候,互联网公司的一举一动都是对的,而美国在线正是这一领域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市值极高,在盼望大赚一笔的投资者的追捧之下,甚至超过了许多蓝筹股。在时代华纳合并的机会出现之前,时任美国在线首席执行官的史蒂夫•凯斯已经在四处寻找并购目标。
另一方面,时代华纳在这次合并前曾急切尝试开展网络业务,但以失败告终。此时,一条出路从天而降,而且听起来很有吸引力。通过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将获得一千万新用户;作为回报,美国在线可以使用时代华纳的有线电视网络以及内容,并为后者的业务提供所谓的“用户友好”界面。这项并购是“革命性的”(阅读这个时期的文献时会发现,这个词确实已经落伍,而且落伍速度非常之快)。如果这些初步设想真的变为了现实,如今人们的措辞就会变为“多么具有远见卓识的交易”。
两家公司在文化整合方面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当然,参与合并的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在数据方面按部就班地做了尽职调查。而同样需要做尽职调查的还有文化,但他们显然没有进行这项工作。美国在线的人员雄心勃勃,而且在许多人看来都很自大,他们让较为保守且更有组织性的时代华纳同事“吓了一跳”。双方的互不尊重导致了不和,因此,合作与预期的协同效应都未能实现。
完成合并没几个月,网络泡沫即告破裂,经济陷入衰退。广告收入化为泡影。2002年,美国在线被迫注销了近99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这个数字令人瞠目结舌,就连见惯世面的《华尔街日报》记者也不禁大吃一惊。美国在线出现了订阅用户流失,订阅收入不断下降。该公司的市值随即从2260亿美元降至200亿美元。
我把美国在线遭遇的现象称为短暂优势。它是指公司能够依靠部分综合能力在某一时段处于领先位置,但当新形式的竞争优势出现后,原有的竞争优势就会受到侵蚀并被取代。在拨号上网领域,美国在线的确是一位王者,但拨号上网很快就被宽带取代,后者可以一直保持在线状态,而且速度要快得多。两公司合并时,美国有一半人都可以接入网络,但使用宽带的仅占3%。美国在线最初的业务模式是按使用收费,随后变成了按月收费,当时这种模式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二者最终分手在所难免。
有鉴于此,我对如今的这批科技宠儿心存戒虑。它们中有许多估值都高达数十亿美元。《华尔街日报》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获得风投资金支持且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至少有48家。而在本世纪初网络热潮的顶峰时期,这样的公司最多也不过10家。此外,这些公司尚未盈利,也不够稳定,而且没有经过常规市场标准的检验——它们目前所做的只是每个月大把地烧钱。
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教授史蒂芬•戴维•所罗门观察到的,就连一些老概念(比如生鲜快递)也出现了回炉另造的情况,成为所罗门所说的一股“热潮”,即身在其中的投资者似乎在不惜代价地追捧这些初创型企业。举例来说,租车服务商Uber估值410亿美元,而美国整个出租车行业的年收入也不过110亿美元左右。
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例如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初创公司和风投资本家的铤而走险,类似于收购Whatsapp或者Facebook以及Twitter首发上市的情况还会出现。正是这些因素带来的压力让他们再三翻倍押注这些初创企业,同时,他们也盼望着自己的投资对象能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并将竞争对手都排除在市场之外。在这些新出现的热门初创公司中,可能会有一、两家顺利实现这样的目标;但其他大多数都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现实。
因此,如果大家作为投资者对某些潜在新业务的前景感到兴奋时,请花几分钟时间来核对一下它是否具有下列极其普通,但会导致失败的特征:
• 把未经检验的假设当做事实。
• 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进行成本低、投入少的检验。
• 负责人相信自己掌握着答案,不愿改弦易辙。
• 前期投资巨大,而不是分阶段或者按顺序使用一系列资源。
• 不确定性非常高,而且有时限上的压力。
这些因素合在一起经常会产生不利结果。我的建议是,在拿着支票簿大笔一挥之前,最好是斟酌一下这些“革命性”初创公司背后的假设。(财富中文网)
里塔•甘瑟•麦克格莱斯是哥伦比亚商学院商业策略教授,著有《竞争优势的终结:怎样让策略和业务同步发展》一书。
译者:Charlie
审稿:李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