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中文网 >> 职场

法学院为什么这么招人恨?

分享: [双语阅读]

法学院一度是社会精英的摇篮。但如今,随着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下滑,法学院已经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法学院到底犯了什么错?它为什么一夜之间就从云端跌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

    当你询问一位法学院院长持续遭受抨击是什么感觉,而他反问了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些院校确实碰到了大麻烦。

    “你所说的‘遭受抨击’到底是在说什么?”芝加哥约翰•马歇尔法学院(John Marshall Law School)院长约翰•科克里反问道。“我们讨论的到底是来自哪一方面的抨击?”

    大家不能责怪他对准确性的追求。事实是,近些年来,随着就业机会日益稀缺,新鲜出炉的法学博士毕业生的失业率不断飙升,法学院的境遇已不仅仅是“失宠”二字所能形容。这些院校已经成为最被人看不起的大学院系。

    一提到律师,大多数人总会想起一些痛苦的经历:一场不公平的诉讼,离婚等等。但至少以前的攻击来自行业之外,而近年来涌现的大量批评声音则出自业内人士,基本上以法学院教授和毕业生为主。不少教授承认,法学院培养的律师数量供过于求,远远超出了市场的消化能力;大量的毕业生现在背负着高达六位数的债务负担,而且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科克里所在的法学院已经因涉嫌美化就业前景被该校毕业生起诉。不过,当我问科克里是否认为自己的处境很艰难时,他话锋一转,说道:“我正在思考的批评意见是,现在上法学院的学生比以前少多了。”

    科克里首先列举了一个困扰法学院、而不是毕业生的问题,这的确耐人寻味。但有一件事他倒是说到点子上了,那就是:法学院正在疲于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猛烈抨击。

    过去的三年中,媒体针对法学院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攻势,而且乐此不疲。《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曾经报道过一位背负25万美元贷款的毕业生,还为这篇文章起了这样一个标题:“读法学院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游戏吗?”谈到这位毕业生时,《纽约时报》写道,“他的秘密(如果用这个词合适的话)是,每天基本上忽略来自十几位债权人的电话和信函,这些人现在整天追着他讨债。”财经新闻网站《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 )最近一篇报道的标题则更加犀利:“我认为上法学院纯粹是浪费生命,大把大把地烧钱。”尽管这篇文章刻画的主人公毕业于一所排名位列前20的法学院,但他现在也被沉重的债务压得痛苦不堪。“我还没有成家,没有挣到体面的工资,令人愉悦的生活方式更是遥不可及。这一切全是当初选择上法学院惹的祸,”他写道。“我甚至都不忍心诅咒我的死对头遭遇我就读法学院的经历。”

    为什么大家专挑法学院说事?毕竟,最近这波经济衰退给美国人留下了太多太多值得抱怨的事情。(科克里漫不经心地指出,新闻学院毕业生的日子也不好过。)

    有一种理论很简单:法学院毕业生招人嫉妒。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法学教授布莱恩特•加思曾经撰写过一份研究报告,探讨法学院毕业生为什么产生“购买后悔症” (buyer’ remorse)。在他看来,憎恨法学院的那些人仅仅是希望看到领跑者最终遭遇失败的那一幕。

    “在这个国家,法律学位一直是青年才俊的不二选择。走出校园后,他们要么经商,要么从政,要么独立执业。总之,法学院毕业生拥有非常广阔的人生舞台,”加思说。“几乎每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都会考虑要不要去读法学院。”现在宣称这些学霸的专业选择自始至终都是错的,或许会让人感到非常惬意。


    这种理论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它无法解释另一个事实:大量的法学院毕业生纷纷倒戈,猛烈抨击这套体系。像“我认为上法院纯粹是浪费生命”这样的声明肯定不会挽回法学院的面子。

    一位毕业于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现年28岁的民事诉讼律师有一套不同的理论。“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宣泄——终于有人说破这一点了,”本杰明•温特哈尔特说。温特哈尔特曾经为网络杂志《石板》(Slate)撰写过一篇文章,探讨法学院面临的危机。在他看来,毕业生相互间的怨恨情绪早已有之。一旦经济形势不再有利于律师,这种怨恨就会全面爆发。

    温特哈尔特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名为“法律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的思潮开始悄无声息地席卷各大法学院。这场思想运动主张,法律的有效性应该由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市场平稳运行来衡量。“我认为,意识形态的这种转变意味着,人们往往觉得批判法学院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原因是,走进法学院,他们听到的是,‘哦,这是自由市场,每个人都在选择,我选择上法学院,所选即所得,’”他解释说。“这种思维方式很有诱惑性,但它也导致一些人产生一种无力感……许多人怒火中烧,这种成因复杂的情绪过去被压抑了,我觉得它现在爆发了。”

    科克里坚称,在约翰•马歇尔法学院,获得一份高薪工作从来都不是交易的组成部分。“我们从来没有承诺过这一点,现在也没有承诺,”他说。“我们的承诺是,你可以获得极具品质、对你的前程非常有利的法学教育。”

    法学院不是从天而降的仙女,它并不拥有无边的法力,可以赐予所有毕业生熠熠闪光的工作机会。然而,专业院校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进入某个行业(从而帮助他们攀登事业高峰),无视这个事实其实就是在故意装傻。不然的话,为什么每一份备受认可的法学院排行榜都把毕业生就业率纳入考量范畴呢?【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 News)提供的数字,约翰•马歇尔法学院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18.7%。】

    更糟糕的是,科克里的说法与艾米•克莱默的叙述存在分歧。从约翰•马歇尔法学院毕业时,克莱默背负着25万美元未偿贷款,此后差不多两年都没有找到全职工作;她最近刚刚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笔惊人债务基本上都是在攻读法学硕士期间欠下的。她当时追求的是雇员福利。“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当然相信,随着奥巴马医改方案(Obamacare)的实施,雇员福利将成为未来的潮流,而且会不断有人主动上门,邀请我为他们工作,”克莱默说。“这一幕还没有发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迟早的事,但我并没有看到奉行奥巴马医改方案的工作机会。毫无疑问,这种境遇令人非常失望。”

    那么,如果接受法学教育与找工作无关,为什么法学院还要以毕业后能够找到好工作为卖点呢?

    攻读法学博士当然不便宜。我几乎从未听说过有哪位学生不借一大笔贷款就能读得起法学院。更重要的是,法学院学生的平均债务负担一直在攀升:2001至2002学年,公立法学院的在读博士人均举债46,500美元,私立法学院的这个数字为7万美元;到了2011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75,700美元和125,000美元。


    如果大家认为这些债务呈均匀分布,请再想一想。“众多法学院的经济资助结构与几乎任何其他教育机构的情形刚好相反,”温特哈尔特说。“入学成绩最低的学生(往往是女性,少数族裔,或是来自社会经济背景处于弱势的家庭)实际上在补贴入学成绩最高的学生,后者往往能够获得奖学金。”为了争夺更高的排名,法学院一门心思地招揽高分申请者,而不是帮助那些或许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这个起点当然无助于提升学生对法学生的温情,法学院起始年级的气氛非常诡异。温特哈尔特说,这种情形非常像真人秀《单身汉》(The Bachelor)。他说:“每个人都假装彼此相处融洽,但在假象之下,显然存在一股挥之不去、因为竞争压力导致的紧张感。”

    如果你渴望迈入的法学院声称自己与众不同,你最好不要全盘接受这种说辞。“有一种说法是,波士顿学院堪称法学院中的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温特哈尔特说。“这显然只是一个比喻,旨在强调这所法学院多么友善,多么热情。在我看来,这个比喻形象地表明,它的学生们正在非常虚伪地掩饰自己相互竞争的事实。说到底,它依然是一所层级分明的学校。它依然奉行曲线评分模式。只有一定数量的人才能进入这所学校。在人数众多的大班,学生们你追我赶,力争上游。这种相互竞争的动力似乎过于强大。因此,不管大家多么努力地摆出一副友善的表情,都很难完全掩盖。”

    如果极具竞争意识的学生奋发图强,但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那就会造成非常不美妙的后果。“我认为,很多时候,这些学生会觉得真实的世界与他们原来的想象大相径庭。他们非但没有步步高升,就连收入也陷于停滞。我认为,从广义上讲,他们会产生某种仇恨心理,”温特哈尔特说。“这种心理当然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对法学院的各种批判,以及那些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法学院现状发出的拷问。”

    法学院经受的完美风暴就是这样酝酿而成的。法学院作为一家教育机构招收了一大批雄心勃勃的学生。它几乎没有尝试过要消除学生们之间存在的经济条件不平等,直接让他们相互竞争,最后又把他们扔进一个根本无力消化他们的劳动力市场之中。而当学生陷于困境的时候,学院方面只是耸耸肩,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它们当初根本就没有保证过毕业后一定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但有一些证据表明,法学院正在采取措施平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指责。过去几个月,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宾州州立大学(Penn State)和罗杰•威廉姆斯大学(Roger Williams University)等学校相继削减了法学院的学费。

    为了打消申请者的戒心,就连科克里也给未来的律师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你可能上不起你心目中的首选院校,”他说。“据我了解,公立和私立法学院一年的学费相差很多,前者大约是13,000到16,000美元,后者可能高达56,000到57,000美元。”约翰•马歇尔法学院每年的全日制学费为41,304美元。

    “那么,这些收费低廉的法学院在哪里找呢?”他补充道。“其实全美各地都有这样的学校。你可能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好好地了解一下这些低收费院校,看看能否被录取,能否制定一个去那里上学的融资计划。”

    暂且不谈机构改革,多说一些真心话或许是改善法学院处境的第一步。(财富中文网)

    译者:叶寒

    

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1. 10大最佳毕业典礼演讲
  2. 职场自我推销10大金点子
  3. 四招帮助大学毕业的子女找到工作
  4. 职场“报忧”4步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