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之狼》与商业无关
Daniel Roberts | 2014-01-14 16:22
分享:
[双语阅读]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这部电影真的美化了乔丹•贝尔福特的金融诈骗罪行吗?事实上,《华尔街之狼》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情节。它根本就不是一部真正的商业电影。
圣诞节刚过,我向三位朋友提议一起去看《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但玛蒂,一行人中唯一的女性,不愿意去。她抗拒的并不是这部电影对待女性的方式,无休无止的脏话,甚至也不是非常暴露的色情场景——所有这些方面都已被人深入剖析过。她抗拒的理由是:她可不想给乔丹•贝尔福特(这部电影改编自他的著作)送钱,哪怕后者只能获得12美元电影票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一想到贝尔福特靠欺诈客户发了大财,并因此锒铛入狱,现在竟然通过贩卖自己的行骗故事来赚钱,她就恶心不已。(事实上,贝尔福特被要求将他从这部电影中赚得的一半收益赠与其犯罪行为的受害者,他最终选择捐出所有收益。)
事实上,《华尔街之狼》上映后的几个星期以来,各路记者和影评人已经在网络上发表了无数文章,纷纷质疑这部电影是否充分地谴责了贝尔福特的行为,是否是在不负责任地诱导我们为他庆贺。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这部电影其实并没有详细讲述贝尔福特身陷大牢的详细过程。在长达3个小时的播放时间内,它几乎没有讲述他究竟做了哪些非法勾当。就这方面而言,不同于预告片给人的感觉,它并不具备大量商业电影应有的元素。
《华尔街之狼》上映后,一系列迅速发家的战利品以蒙太奇手法冲入观众的眼球:巨型豪宅、豪华游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贝尔福特驾驶一辆敞篷轿车飞驰而过,一旁的娇妻正在“侍奉”他。画面随后回放。我们看到贝尔福特在罗斯柴尔德集团(Rothschild)谋得了一份股票经纪人差事;他很快就被解雇,随后在长岛一家名叫投资者中心(Investors Center)、经营低价股的投资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这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贝尔福特做实际业务的场景就是出现在这段任职期间。我们看到巧舌如簧的贝尔福特向一些笨蛋出售一堆连名字都没有的股票,然后从中赚取高达50%的经纪人佣金。我们看到他正在向同事们传授这些骗人的伎俩。
等到Stratton Oakmont投资公司离开车库,搬入真正的办公室时,这部电影基本上就讲完了贝尔福特发家致富的奥秘。它只对主人公挥霍财富的方式感兴趣。没错,许多场景发生在Stratton公司的办公室内,但根本就没有展示这群人的营商之道。《华尔街之狼》或许会让你认为,这些新员工不必辛苦赚钱,就被径直引入密室,过上了滥用毒品,声色犬马的生活。这是一部关于瘾君子的电影。据说女主角在拍摄大场面前总要猛喝三口龙舌兰酒,就这部电影而言,这样的举动似乎恰如其分。
他们在Stratton Oakmont公司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其实就是一种被许多人称为“拉高出货”(pump and dump)的经营策略的变体。这家公司怂恿不知情的投资者购买低价股,以推升股价,然后抛售自己持有的股票,进而谋取巨额利润。如果你此前不了解这类骗局,除了贝尔福特照本宣科式的推销辞令,你依然不会从这部电影中了解到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在这部电影中,直面镜头的贝尔福特解释了一些骗人把戏,随后打断自己,说道,“但你不必关心这些事情。你只需要关心,我们是不是赚到了一大堆钱。”实际上,这个公式中的“出货”部分几乎完全不存在。我们根本没有看到贝尔福特或其他人发疯般地抛售股票。【直至电影的尾声,他们才出售了该公司推动上市的史蒂夫•马登鞋业公司(Steve Madden)的股票;仅此而已。】
《华尔街之狼》与华尔街无关,就像《美国毒枭》(Blow)与可卡因无关一样——《华尔街》(Wall Street)和《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才是讲述华尔街故事的商业电影。它讲述了一位男子疯狂挥霍财富的故事,他不断地吸毒,享受性爱,然后继续吸毒。这部电影的名称和营销手法往往带有误导性:它讲述的不是一位股票骗子让股市陷于瘫痪的故事,而是一位男子因短时间内赚取巨额财富而迅速变得放荡不羁的故事,他怎么赚到这笔钱被视为一件与影片主旨几乎毫无关系的事情。主人公完全可以是通过出售一家互联网公司或者继承了一笔遗产而轻松地变成了富豪。
在这部影片中,乔丹•贝尔福特本来有可能成为一位像《黑道家族》( The Sopranos)中吸毒成瘾的克里斯托弗•莫尔蒂桑蒂那样的古惑仔。那些质疑《华尔街之狼》究竟是纵容还是谴责贝尔福特金融罪行的问题毫无意义,因为这部电影根本就不关心这档事。要寻找这种漠不关心的证据,你只需看一看迪卡普里奥在8月份为贝尔福特录制的那段奇怪的视频就知道了。“乔丹为具有变革意义的雄心壮志和辛勤工作等品质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他说。雄心壮志?的确有。但这部电影似乎并没有交代他是如何“辛勤工作”的。
对于这部电影(和原著)而言,一个更贴切的名称或许应该是《安眠酮之狼》( The Wolf of Quaaludes)。【只不过,在接受《琼斯母亲》杂志( Mother Jones)采访时,丹尼•波鲁什(乔纳•希尔饰演的唐尼•阿佐夫的原型)声称,他不记得有人曾经把贝尔福特叫做狼;《福布斯》( Forbes)一篇关于贝尔福特本人的特写报道——与这部电影描述的形象完全不同——根本就没有使用这个昵称。】
那么,影迷们究竟渴望一部商业电影佳作讲述什么故事呢?我建议你去看《怒海劫运》(A Hijacking)。去年6月份在美国上映时,这部丹麦电影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它的情节与讲述索马里海盗劫持一艘货船的电影《菲利普斯船长》(Captain Phillips)有些类似,但有一个重大区别:这部电影超过一半情节都集中在安稳地坐在办公室中的航运公司CEO身上。他没有听从专家意见,决定亲自处理此事,通过电话和传真与劫持者直接谈判。影片刚一开始,这艘轮船就被劫持,自那以后,船上本身并没有发生多少故事,但公司总部却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位名叫彼得•卢德维格森的高管面临来自公司董事会的巨大压力。董事们并不认为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危机,而是把它看成一项旨在节省成本的商业交易。观看他一步步陷于崩溃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但很有吸引力的事情。这部影片由此提出了一些关于经商伦理的重要问题,而《华尔街之狼》对这类问题并不感兴趣。
除了大家知道的经典作品,比如《门口的野蛮人》( Barbarians at the Gate)和《硅谷传奇》(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还有一些电影为影迷们展现了大量真实的商业场景。2004年上映的电影《大公司小老板》(In Good Company)讲述了一位推销员的故事。这位老好人原本是《体育美国》杂志(Sports America )的一位印刷广告推销员,但在这家小媒体公司突然被Globecom公司并购后,他不得不向一位时髦花哨的年轻主管汇报工作。这部电影看上去好像是一段发生在托弗•格雷斯和斯嘉丽•约翰森之间的浪漫故事,但这种关系迅速终结,我们发现它其实讲述的是一个被行业整合大潮裹挟的老派商人试图维持经营的故事。那个欢闹的场景,也就是备受尊敬的“Teddy K!”(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饰演)走进主管办公室,打算商量协作问题,原本应该比现在更广为人知。
此外,威尔•史密斯2006年主演的《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也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那部电影主人公也是一位股票经纪人,同样改编自一个真实故事——克里斯•加德纳在添惠公司(Dean Witter) 获得了一份宝贵的实习生工作,影片随即用几段很长的场景描述他竭尽全力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的过程:打电话,会面,奔赴旧金山49人橄榄球队比赛现场,加德纳采用了他能够采用的一切方式。就连P.T. 安德森在2007年执导的史诗巨制《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也比《华尔街之狼》更加关注构建一家企业的机理。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的丹尼尔•普莱恩维尤在一个城镇构筑起自己的石油帝国,并为此付出了一切:影片结束时,独居在豪宅的主人公变成了一位悲惨的杀人凶手,他躺在自己保龄球馆的地板上,厉声呼喊自己的管家(他受到的惩罚似乎要比《华尔街之狼》中的贝尔福特可怕得多)。《悬而未决》(Up in the Air)则讲述了一位解雇专员的故事。这部影片用大量的放映时间逼真地描述了主人公在解雇员工时遭遇的艰辛世事,非常敏锐地直面了裁员这个社会问题。
不管你如何评价《华尔街之狼》和它对奢靡生活的礼赞——走向电影院时,请不要期望可以观赏到一个讲述华尔街之贪婪和公司之恶行的故事。这部电影非常忠实于贝尔福特的原著,这本书同样更加侧重于享受财富的过程,而不是他获得这些财富的方式。所以,“低价股”一词在这本书中仅出现了8次,而“可卡因”和“安眠酮”各自出现了大约——50次,绝不是出于偶然。(财富中文网)
译者:叶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