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巫师欲重塑ESPN叙事方式
Douglas Alden Warshaw | 2013-07-26 15:11
分享:
[双语阅读]
电视体育节目里充斥着比分、时间等数据,但它们在电视上只得到了平面、静态的呈现。现在,ESPN聘请到了大数据专家内特•希尔,希望能让体育节目学会用数字讲故事。不是简单地把数字告诉观众,而是要用数字揭示球队、球员、运动员的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决策与对他们竞技表现的影响。
我们正在稳步地从一个质的世界走向一个量的世界,不仅仅是在科学领域,甚至在政治、运动、大众娱乐和其它创造性领域也是一样。
面对这股潮流,很多抵御派感到消极失望,甚至是恼怒。这些抵御派大多年纪在45岁以上(但并不是说每个45岁以上的人都是抵御派),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数字失于精致,标准缺乏感情,数据没有戏剧性,而且数字化的视角不易于人类理解。他们这么想有充分的理由,而原因就存在于人类的DNA里。
人类早就进化成为一种爱讲故事、爱读故事、爱听故事的生物。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就诞生了史诗《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它也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从那时起,人类就开始用故事的形式解释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世界。故事不仅仅是我们探讨世界的方式,也代表了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如何把我们神经的冲动和反应结合起来,以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而环境中有太多太多的数据点,不可能全部单纯地靠数字的方式来解决。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熟悉的叙事习惯已经被数据颠覆了,尤其是自从2005年左右以来。现在,我们不必在一串打包整合的故事中听我们想听的内容,而是可以直接选择我们想要听到、观看到的那一部分内容。
观看体育节目的时候,与其看完整场比赛,人们更爱看精彩时刻。以至于美国国家美式橄榄球大联盟(NFL)的一支橄榄球队甚至考虑在比赛的过程中,在球馆的记分板上播放NFL的RedZone频道。音乐方面,人们更喜欢听某几首歌曲,而不是听完整个专辑。甚至人们对图片和视频中的影像的喜爱超过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比如你到任何体育比赛或音乐会去转转,你就会发现,我们大多数人更感兴趣的是捕捉下这一刻的镜头,而不是真实感受它。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参加这个活动,重要的是告诉全世界我参加了这个活动。现在很多人觉得,我们通过一块高清屏幕就可以体验整个世界。事实也的确如此,从今年夏天开始,我们只要戴上一个能上网的现实增强技术的眼镜,就可以把我们自己和屏幕融为一体,用数字化的手段解读世界。
这一切意味着,如果你的年龄在25岁以下,那么你很有可能将成为继《吉尔伽美什》叙事时代之后,一个新时代的主动参与者。
但是数字化的生活并不是生活的本质。
要想深刻地传达信息——不论是因果论、原理、洞见、喜剧或是戏剧,要想真正感动观众——不论他们是一个人还是一百万人,数据仍然需要会讲故事,因为人们生来就是感情动物。
对于在数码时代仍然关心怎样讲故事的人来说,问题是我们怎样能同时取二者的长处?如何建立一种新的叙事方式,让它既涵盖了量化的需求,也照顾了质的需求?
坦率地说,电视在这方面做得很差,而体育节目尤其不擅长把数据统计创造性地融入到节目里,最多只不过是把比赛的分数和时间显示在电视上。体育节目很擅长为我们带来多个实时信息流,但是非常不擅长利用数据给我们观看的内容带来任何新的维度。
内特•希尔加盟ESPN有可能改变这一点。
ESPN无疑是体育界的巨人,它不仅是北美最大的体育电视网络,同时也是北美最大的新闻和信息公司之一。在新闻和数据收集方面,ESPN的规模是非常大的。这种收集和分析大数据的能力,正是ESPN的下一个竞争优势。
内特•希尔可能会在ESPN担任一个总军师的角色,他的到来对体育节目来说可能是革命性的。希尔在《纽约时代》(New York Times)工作的时候就是一个预言家,一个品牌,甚至是一个魔术师,他的博客FiveThirtyEight.com对选举结果的预测准确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这就是笼罩在希尔头上的光环。但是更重要的是,希尔可以利用数据讲故事,从而让我们大受裨益。这就是让人兴奋的地方。
史蒂芬•D•莱维特的《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一书通过微观和宏观层面揭示了经济刺激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从而改变了经济学门外汉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跟它一样,内特•希尔的博客通过对大数据的剖析揭示了人群的集体行为,而且在政治问题上给出了准确的结果。他能利用数字这根线将数据编成一个连贯的故事,再加上ESPN的资源,使他有了一个改变电视体育节目演播方式的机会。
随着我们从一个质的世界进入一个量的世界,随着棒球经济学从棒球进入所有主要体育项目,电影《点球成金》(Moneyball)里的那套数据分析法也真的起到了“点球成金”之效。目前体育记者和体育迷们有了两个新的关注领域:
——首先,在表现模式方面,现有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说,球队的老板、经理、教练、运动员和经纪人们是在何时、何地,如何做出关于人员、合同以及赛前和比赛策略的决策,以及他们是怎样做出一系列其它管理和训练决策的。
——其次,数据怎样才能直观地展示出来,告诉我们对于我们喜欢或讨厌的球员和球队来说,决策和球队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内特•希尔并不是体育新闻界的比利•比恩(电影《点球成金》里的男主角),事实上发明棒球经济学的人是比尔•詹姆斯。但是,如果ESPN在节目、愿景和创意上支持希尔的话,他还是大有可为的。为了使花在希尔身上的投资实现最大价值,ESPN不能把希尔当成又一个坐在演播里解释数据的传声筒,而是应该开始考虑设计新的节目价值、元素和活力,以支持希尔擅于讲故事的风格。
希尔在ESPN能否成功,最后的一个关键就是他的直播风格。ESPN要认真对待风格问题,因为对于观众来说,这在情感上是吸引他们看一个节目与否的关键因素。比如ESPN的一个NBA直播节目“NBA 倒计时”(NBA Countdown)就非常缺乏创意、眼界和风格魅力。这个节目不可避免地要与TNT的“深入NBA”(Inside the NBA)相比,而后者的主持人是著名的“大嘴”巴克利。上个赛季观看由玛吉克•约翰逊、迈克尔•威尔本、贾伦•罗斯和比尔•西蒙斯四个人主持的“NBA倒计时”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像四个人刚刚在一次活动上认识,然后就一起被困在了电梯里。他们因为相同的原因走到了一起,但是哪也去不了。
还是把希尔换上来吧。
电视节目的核心就在于人和人的关系。它既包括友谊也包括摩擦,这正是有些节目吸引观众的原因。《今日秀》(Today Show)、《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Charles Barkley & Co等节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在通过创造性的信息,加上“统计学家”(希尔和西蒙斯)和“老牌主持人”(威尔本和玛吉克)之间的“创新性张力”,ESPN可能有了一个重建这个NBA直播节目的机会。但前提条件是ESPN为希尔和西蒙斯的观点提供充足的制片效果。
ESPN已经证明了它在某些方面是有创新性的,但是在大数据方面,它还能保持这种创新性吗?
可能这就是决定ESPN能不能通过希尔“点球成金”的关键。(财富中文网)
译者:朴成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