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影子银行进行美国式援助
Cyrus Sanati | 2013-06-27 16:15
中国要解决影子银行体系失控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停止印钞,而是扩大货币发行规模。不过,政府需要确保这些钱能够进入影子银行系统,在民间信贷体系崩溃之前为它们提供支持。之后,中国最好参照美国的经验,将大量信托公司国有化,同时为它们向投资者还本付息提供担保。不过,这么做显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目前,银行杠杆过高可能是中国经济中最不起眼的问题。从香港到美国,投资者真正担心的是中国所谓影子银行体系的情况,对此中国政府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控制权。除非中国能限制这个市场阴暗角落中的轻率投资和虚假宣传,否则可能很快就会面临数以百万计因为遭到蒙蔽而怒不可遏的投资者。
过去一周,中国证券市场急剧震荡,原因是中国政府认为国内银行体系中出现了“过度投机”,因而通过有力的货币性措施予以应对。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上周决定基本停止货币发行,迫使国内商业银行在政府资金断流的情况下自行融资。
不幸的是,情况超过了政府的预期——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至13%左右,是平均利率的四倍,处于难以为继的高水平(有报道称拆借利率达到了25%)。无论如何,中国人民银行的做法不是限制住了拆借活动,
而是让它彻底消失。由于国内商业银行都要靠银行间拆借来为经营活动(比如发放那些投机性贷款)筹集资金,央行在无意之间将中国银行体系的偿付能力置于危险境地。
由于担心爆发全面信贷危机,上周四央行悄悄地放了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为银行体系注入大量资金,希望借此重启银行间的拆借活动。而银行间拆借利率也几乎应声而落,降至6%,从而避免了一次严重的信贷紧缩,至少目前来看是这样。利率稳定后,央行于本周一发布公告称,它将强化对投机活动的控制,而且不会像以往那样为银行间市场提供支持。这显然和事实不符,似乎有在金融领域“挽回面子”的嫌疑。不管怎样,周二央行再次救市的消息带动上证指数在暴跌5.3%后一举收复失地。央行在当天晚些时候发布公告称,重申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西方可能认为,政府说一套做一套是件奇怪的事,但对中国观察人士而言这已经是老一套了。中国市场及其运作方式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眼见并不一定为实。中国的银行看似独立自主,但归根到底都是政府性机构。中国不会让银行倒闭,因为它可能引发中国政府最担心的问题,那就是社会不稳定。中国有15亿人口,即使只有1%的人对政府不满,后果也可能很严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正是中国政府最初限制放贷的原因。新一届任期10年的政府正在设法解决上届政府不作为所带来的严重问题,那就是影子银行体系失控。这个网络由简称为“信托公司”的投资机构组成,它吸收资金的对象则是想给自己挣的辛苦钱找一个“安全”去处的老百姓。
当然,信托公司不是什么新鲜事物,1979年以来它们就一直存在。其中一些和银行关系密切,还有一些就在银行的分支机构里运营,另外一些则与银行毫无瓜葛。不过,至少在过去几年内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就是和信托公司捆绑在一起的证券化投资实体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这些实体向投资者承诺的回报率都远高于受政府控制的存款利率。
利率为什么会突然蹿升呢?很简单,许多这样的信托公司似乎都采用了庞氏的手法。它们的投资期限通常只有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所以它们需要不断进行再融资。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许多投资对象的流动性都较低,比如房地产。不过,由于政府在披露方面未作要求,这些信托公司整体上缺乏监管,所以几乎不可能确切掌握大多数资金的去向。它们可能用于很好的房地产项目,比如在哈尔滨需求旺盛的地段修建一幢住宅楼,也可能用在很差的地方,比如最终只是让上海浦东新区多了一幢空荡荡的写字楼。
这些情况听起来再熟悉不过了。毕竟,正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中同样的过度投机引发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但中国在这方面的情况要糟糕得多。这些影子银行所吸收的资金并不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相反,它们几乎全部来自普通中国老百姓。过去两年,中国的银行存款急剧下降,原因就是储户的存款从银行转到了这些信托公司的投资项目中。由于期限较短,众多参与其中的国内投资者都认为到最后自己手里拿着的不会是一叠废纸。这种情况极其危险,特别是在尚未真正实现社会保障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全部存款,真的就一无所有——虽然处在社会主义体制之中,但还是只能依靠自己。街上出现刚刚陷入贫困的愤怒人群绝不会有利于维稳,而维稳是中国历届政府的重中之重。一个15亿人口的国家失去稳定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进而甚至可能导致局势动荡。
新一届中国政府极为担心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本周的压缩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措施也让他们感到担心。但这样做只影响到了国有银行,并没有触及信托公司。原因是许多信托公司的资金来源是老百姓的腰包,而不是政府。那么政府要怎样做才能遏制信托活动呢?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最好的办法是参照美国的经验,将大量信托公司国有化,同时为它们向投资者还本付息提供担保。考虑到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这样做显然要付出很大代价。据惠誉(Fitch)估算,影子银行约占中国GDP的60%,即4万亿元左右。
中国能承受这样的打击吗?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信托都毫无价值。举例来说,如果30%的信托产生坏账,这和2000年,也就是中国最近一次重大银行业危机中的坏账率相当,中国政府就要准备约1.3万亿元的援助资金。发行这种数量级的货币对中国人民银行来说轻而易举,不会有任何问题。实际上,控制这类危机的办法不是停止印钞,而是扩大货币发行规模。但这些资金不能进入银行体系,而是要在信托公司倒闭前为他们提供支持。信托公司安全上岸后,中国政府就要真正控制国内金融体系——不是字面意义上的“限制”,而是要通过建立和落实基本法规来保护投资者不受欺骗,也就是说采用美国式的信息披露制度。尽管这种做法并不完美,但它要好于中国目前的监管体系。(财富中文网)
译者:Charli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