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三个特性使其成为商业变革的创新基因
毛新生 | 2012-06-14 00:00
云计算虽然被炒得火热,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逐步探索的过程能让企业紧跟科技进步节奏。
编者按: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里,企业管理面临新挑战,本刊编辑部邀请专家就一些问题提供真知灼见。读者也可以在本刊网站(www.fortunechina.com)上获取本栏目内容。如有建议或有意参与,请通过liquanwei@cci.com.hk与本栏目编辑联系。本期专家是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兼新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毛新生,他主要负责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研发、服务和推广工作。
缘起
云计算虽然被炒得火热,但从客观务实的角度来讲,云计算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每个新生事物都有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见解
云计算是新的商业基础设施
云计算大潮下,企业不得不面临创新与转型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迁也是业务创新背后的动力,企业不能错失这个机会。
2012年1月,拥有130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柯达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在面临数码产品浪潮时,柯达陶醉在原有产品的巨大收益中,对形势判断不足错失了创新转型的机会。
而苹果公司无疑是创新的受益者。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无线互联的生活方式,但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苹果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思考在这种新的商业基础设施出现过程中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他们的目标是成为未来生活的提供者。
iPod的推出颠覆了过去的音乐发布和交付方式。音乐的交付不再通过磁带和光盘,也不再只是通过网络搜索。同时,苹果公司将这个商业要素复制在电话上,又重新定义了电话。使电话从一个沟通交流设备,成为了一个有时尚元素的新生活方式制造者。苹果的成功在于充分利用了新型的商业基础设施,由原来的设备制造者变为时尚的营销者。
这种新的商业基础设施不仅可以用来创新个人消费者每天的生活,而且可以支持各行各业以及政府运作模式的改变。商业模式具有创新性,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就是商业变革的推助力。
智能在“汇聚”
云计算的出现其实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商业基础设施,这个全新的商业基础设施具有一系列新的技术、经济与商业方面的属性,这些东西奠定了创新的基础。例如苹果公司就是在新的商业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通过调整商业模式从而获益。
现在有两大趋势相辅相成,一是移动分布,二是汇聚集中化。智能终端的分布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不仅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电的分布越来越广,而且随着RFID读写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智能的分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汇聚。以环境保护为例,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还要靠监督,现在可以利用RFID技术将小型监测设备放到河流、湖泊、森林等地,从而可以实时监测大气质量和环境污染。
随着大型的智能中心越来越多,人们得到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在技术条件受限的过去,很难汇聚到如此大量的数据,也很难对他们进行深入分析。云计算出现后,能够提供过去很难提供的计算能力,可以将大规模的数据汇聚到一起,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云计算使得这些商业基础设施能够连接起来,从而和商业流程互联,使得商业服务的提供变得更加有效率,变得更加创新。也就是说先由数据产生信息,继而得出知识,在进行综合深入分析后获得洞察力,最后进行业务创新。
这其实也就是IBM所讲的“智慧地球”的发展过程。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智能化是“智慧地球”的三要素。如今,移动分布已经实现了全面感知,汇聚集中化使信息可以互联互通,在这个基础上整个商业基础设施将变得越来越智慧。未来,不管是个人消费还是企业服务都会变得越来越简单。
云计算虽然被炒得火热,但从客观务实的角度来讲,云计算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每个新生事物都有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新的商业基础设施奠定了商业创新的机会,云计算落地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新的商业基础设施导致了新的服务交付渠道,这对一些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例如电子商务对零售业造成的冲击,还有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移动终端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信息,普通大众通过自主化的传播成为自媒体,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要注意的是互联网这种新的交付渠道特点在于开创一个新的服务交付方式,这个交付方式可以重新定义所有的商业要素。正如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但是,你无从逃避,只能顺从地跟随。”
所以,零售商通过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节省成本、压缩库存。传统媒体纷纷通过微博等互联网营销模式将自己的观点传达到全球范围的受众,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推送自己的内容,转变为新媒体。只有抓住创新与转型的机遇,开创适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商业模式,才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但要注意的是,要利用好新服务交付模式,不能只简单的把它当做渠道。比如有一些餐馆和类似于饭统网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合作,殊不知通过这种渠道阻碍了餐馆的服务交付和业务模式创新。由于网络渠道担任了服务交付,客户的信息和数据都交给了渠道。餐馆自己得不到客户数据,无法进行分析和应用,于是阻碍了自己的转型和创新。
其次,当你拥有了这个渠道,那么你将获得它带来的大量过去得不到的数据,比如物流业通过RFID可以得知货物流动全程的信息,可以从这些数据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从海量信息里获得价值的前提是在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之上,处理、存储、管理、深度分析所得到的数据,把这些看似噪音一般的数据转化成商业洞察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
换言之,自媒体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传统纸质媒体这种形态在未来还会存在,但会越来越变成一个小众市场,越来越强调对深度内容的洞察力。举个例子来说,传统纸质媒体可以很容易把自己的内容转移到iPad这类移动终端上,并且寄希望于内容的收费和广告获利。传统媒体不能像邮递员一样将纸质内容转移到新媒体上,而是应该进行客户群体的细分和创新。
新媒体时代,媒体可以利用移动终端收集读者的信息进行分析。如果媒体要争取到广告商的广告投放,就要拿出令人信服的数据。比如说可以通过数据了解到哪些行业,哪类人群是我的读者。也许你可以告诉你的客户说,全球最有钱、最有消费力的人群70%都是我的读者,以后,你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做很多事情,精准的营销,广告投放等。你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了解订阅新闻的受众群体是谁,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在信息可以互联的前提下,可以看到哪些用户经常出差,哪些用户每个月通讯费用较高,甚至可以比对用户的信用卡消费、淘宝购物和微博发言,得到更加有价值的信息。这在没有云计算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第三,在新的商业基础设施规模增大后产生了新的经济属性,就是边际成本变得非常低,甚至是零,这就是商业模式的长尾效应。它意味着,你可以不用投入任何成本免费提供服务,这个意义是非凡的。过去的商业基础设施是,如果我们推销一个产品买给客户,整个服务过程简单讲有以下几步,第一,首先我们要投入人力、广告向客户介绍这个产品是什么,它的特性是什么,优点在哪里等等,第二,客户知道了以后,产生了购买欲望,我们要提供渠道让他能很容易地下单,下单后能容易地送到客户那里,如果有问题,还要准备人员提供售后服务,任何商业都是这样的。如果这个过程边际成本降低了,变成零了,我们可以采用免费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多了10个、1万个,还是100万个客户对于我们来说总体投入并不会增加太多。我们可以做一个广告,获得一个补偿性的收入,就可以继续活下去,传统的没办法这样做,云服务比传统服务具有超过若干个数量级的竞争能力。
过程即服务
云计算离不开其他IT技术,没有数据分析,云计算就只有肌肉,没有大脑。所谓业务分析是以业务的创新目标为导向的对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和理解,从数据到洞察才能称之为业务分析。所以,云计算想要落地,企业的决策者要利用好前述的三个特性,明确企业需要提供怎样的新服务,用怎样的服务方式,商业模式要怎样创新,之后再考虑落地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服务、流程和软件,最后考虑数据中心和硬件层面。先明确云计算的商业属性,才能将云计算更好的落地。最重要的是要站在客户和商业谋略的角度上,将新的商业基础设施三要素结合起来,先做商业决策,再做技术支持。这样新的商业流程产生后,会带来商业要素的重新定义。
商业流程到最后还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所推动的,也就是过程即服务。客户的一个动作推动的是跨部门的协作,这个协作不仅是实时的,而且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就像是网上购物,用户看到的是在互联网上下一个订单,其实后台涉及的人员和部门非常复杂。订单要处理,要经过采购部、仓库、物流等多个环节,甚至有可能客户要买的商品需要按需定制。这就是以订单为驱动的生产过程,这个业务流程会在新的商业基础设施上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出来。
每一个行业处于新的商业基础设施转型的时候,其实都是在逐渐走在过程即服务上的。
企业从商业上要想利用新的商业基础设施,应当考虑如何将技术的要素和商业要素做一个对接,将它们很好地利用起来。这需要企业领导者对新的商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许管理者对技术没有兴趣,但是新的商业基础设施是以技术作为基础。管理者只需要尝试从商业服务的新交付途径、渠道、模式的角度去充分理解这三个属性,其实这是技术属性也是商业属性。简而言之,管理者要思考的东西是企业的服务应不应该利用这种新的商业基础设施所带来的交付方式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