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中文网 >> 商业

大数据难保健康

分享:

但这不意味着“量化自我”之梦的破灭。

图片来源:Sam Island

《财富》中文版——假如你最近在关注运动追踪业,就会发现一种介乎脉搏微弱和心跳完全停止之间的状况。该市场的领先者Fitbit公司,以生产记录使用者行走步数、睡眠时间等数据的手环而著称,公司股价在其2015年上市后不久便达到48美元左右的最高值,如今却暴跌到了刚刚5美元多一点。公司最近一个季度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与此同时,今年7月,Up手环的生产商Jawbone正在清算资产,而该公司也一度作为新创企业的宠儿,风投资金滚滚而来,市场估值高达30亿美元。

这是否意味着,那些追踪记录设备无非是一些时尚小发明而已,就像GoPro牌运动相机和指尖陀螺之类的玩意儿,注定会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当然,这种观点多少符合实际情况:在Fitbit的5,020多万名注册用户当中,仅有2,320万人仍然在使用该手环。看起来,第一代健身追踪设备多半已经寿终正寝。

如今,这场竞赛正在等待下一个突破。而这一回,进场的很可能是规模远大于Fitbit的玩家。谷歌、苹果以及一些药业公司正在研发新一代可穿戴产品,不仅用来记录健身数据,还可以追踪各种医学指标。如果这些公司中的任何一家实现了这些宏伟目标—比如,不用针头刺入皮肤便可测量血糖来确定用户是否患有糖尿病—那么,数据跟踪业就会起死回生。但是,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而且时间上也可能还要等很久。

2008年年初,几乎没有几种产品能够像健身追踪器那样名声大噪、身价百倍。在不到10年时间里,Fitbit公司卖出了6,300多万件产品。

“量化自我”这个理念也应运而生,即认为人们只要能够收集并分析各自的生物计量指标,就可以在饮食和健身方面做出更好的选择。“我们的初衷是帮助每一位美国人离开沙发,多做运动,吃得更科学,生活更有质量。”Fitbi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帕克当时说道。

后来如你所知,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人人带上手环,并告诉自己的至爱亲朋这一天走了多少步。然而,随着技术发展到可以追踪更加先进的指标,人们对它也就越来越没有兴趣了。

在某种程度上,Fitbit及其同类企业成为了自己成功的牺牲品,就像重蹈了流行一时的GPS设备制造商的覆辙。数据追踪如今盛行不衰,连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都把单体健身追踪设备的全部功能几乎尽收囊中。

与此同时,追踪设备制造商从未完全打消人们对其所提供数据准确性的质疑。例如,最近公布在《个性化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7种流行的运动追踪设备,在计算使用者所消耗的热量方面全都存在重大差错。

由此来看,该行业的未来似乎有赖于改进其核心技术。Fitbit公司一直在探索如何管理已经收集到的信息,从而使用户可以测量高血压、房颤和睡眠呼吸暂停等病症。仅仅在美国,就有1,800万名成年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此举可以使该公司的产品从为炫耀而拥有,变为“必须拥有”,帕克说道。这些研发项目的时间进度尚不确定,因为还要取得主管部门的批准。

美国有2,900万名糖尿病患者,还有约8,600万名的前驱糖尿病患者,因此,研制一种无创伤血糖测量仪便成为该行业梦寐以求的法宝。不过,要想发明它谈何容易。

是否可以通过除血液之外的体液准确测量出体内葡萄糖含量,这尚在未定之天,范德比尔特大学的一位糖尿病专家马克·赖斯说。人体自身严格调节体内葡萄糖的总量,葡萄糖只有在其水平超过正常范围时才被排出血液—再通过眼泪、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也就是说,靠设备有可能通过汗液测量出超高的血糖,却测不出低血糖。用红外线光测定葡萄糖是另外一种做法,但该方法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因为血糖水平相对较低,又是无色,因而难以测量。“存在大量的背景噪音,有效信号则非常弱。”赖斯说。

这些难题并未阻止相关企业投入数以亿计的研发资金。一方面,一些新创企业在大张旗鼓地攻关克难;另一方面,大型科技企业和制药公司则在暗中下力。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的两则新闻报道,苹果公司多年来一直在悄悄研发一种测量血糖的设备。(苹果拒绝对此做出回应。)

去年,谷歌与赛诺菲合作成立了Onduo公司,定于明年开始向糖尿病患者提供培训和支持。Onduo公司对研制出一款临床级、无创伤、连续性血糖测量仪表示乐观;同时,它正在与几家研发这一产品的制药企业洽商。

如果该行业能够解决这些大难题,接踵而来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如何把这些生物指标与能够加工、分析和分享这些指标的人工智能相结合,便于人们采取相应行动。最终,可穿戴设备也许还会有一定的情商,充当起教练和医生的角色。“对于慢性病,人们需要的是服务。你不能只有技术。”Onduo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约书亚·里夫如是说。

“头10年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制造出这些设备来追踪和收集数据?’”Fitbit公司的帕克说。“下一个10年将关注的是,创见与引导。”看来,这个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漫长的休整期。

译者:王恩冕

灵丹妙药无觅处

《美国医学会杂志》在2016年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说,有470名受试者接受了锻炼计划和低热量饮食。这些人被分成两组:第一组自行报告饮食和锻炼情况,第二组则配备了健身追踪器来测量其运动数据。两年后,带追踪器那组人的体重比另外一组平均少降了不到5磅(7.7磅对13磅)。

对于匹兹堡大学的健康与体育运动教授、该研究报告的主笔约翰·亚基契奇来说,这个结果令人意外。他目前正在进行另外一项研究,探讨健身追踪所得数据为何不一定会得到健康的结果。(他个人的判断是,追踪设备获得的大量数据不能同时提供支持和背景,以引导人们做出回应措施。)

如果你的追踪设备对你很管用,“那就接着用下去。”亚基契奇说。但是,“别把这事弄得太复杂了。”减肥的关键在于多运动、少进食。(财富中文网)

 

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1. 见识一下居高临下的大数据市场
  2. 大数据能治愈癌症吗?
  3. 大数据的局限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