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中文网

2008危机的教训

分享: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从九死一生的经历中得到了一些教训。但遗憾的是,华尔街永远是华尔街。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从世界经济体系九死一生的经历中得到了一些教训。但遗憾的是,华尔街永远是华尔街

    作者:Allan Sloan

    自从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倒闭,引发一连串反应、使世界金融体系令人惊惧地几近崩溃以来,12 个月已经过去了。值此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总算有时间做个深呼吸,回顾一下雷曼事件,看看自己能够从过去动荡的一年中学到了什么。自雷曼公司去年 9 月 15 日破产以来,华尔街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的教训是什么?这一切对於我们这些没有直接卷入其中的人都意味什么?

    即便有些一度成为偶像的名字销声匿迹,还有一些人的名声比以往大打折扣,实际上华尔街却没有发生同样大的变化。它仍在按照以往的原则行事:首先顾及自己,然后是真正重要的大客户,最后才是其他人。

    在那些经营正常的金融机构——它们正在从倒闭和疲弱的机构那里到处招揽人才——里,丰厚的利润、傲慢的态度和对高额奖金的美好憧憬(尽管政府试图限制超额收入)又翩翩而归。由於世界在过去两年里蒙受了数以万亿的损失,市场对集资的巨大需求使它们的业务状况转好,而且可能越来越好。这就使得华尔街的前景远远好於那些正苦於应对投资和房产净值损失的普通人,更不用说那些丢掉饭碗的人了。

    现在,看看我们从中得到了哪些教训吧。第一,主管当局和中央银行无法保住雷曼公司——前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等大佬就是这么说的,这话我信——这个事实表明,相对於各国中央银行而言,世界资本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有关中央银行说了算的观点就此打住吧。

    第二个教训与笔者所谓的秘密交易有关。在雷曼公司倒闭事件导致世界濒临崩溃之后,各国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决地保护幸免的跨国金融巨头(此举碰巧也帮助了我们)。这就如同一家秘密俱乐部:不管在公开场合彼此都说些什么,巨型金融机构及其政府都心知肚明:这些机构会受到精心呵护。比如,在美国,政府各部门纷纷向金融机构提供巨额补贴,以便使它们——以及整个金融体系——得以苟延残喘,其手段是为它们的债务提供担保,让它们以极低的成本获得资金,协助重新启动极其有利於华尔街的市场(比如,把债务转变为证券)。没有一个聪明的政客或主管部门愿意看到雷曼事件再度发生,让别的巨型机构破产。

    雷曼公司的倒闭,使其首席执行官迪克·富尔德(Dick Fuld)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这一事件有些出人意料,因为雷曼的规模比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大那么多!但是,美联储和财政部在雷曼倒闭前六个月时出手挽救了后者,唯恐其垮台会引起世界范围的崩盘。当时,美联储和财政部出面将其卖给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令贝尔斯登的债权人摆脱了困境,使股东得以把原本几乎一文不值的股票以每股 10 美元的价格出手,并且让纳税人对贝尔斯登 290 亿美元的资产承担风险,而这些资产在摩根大通看来风险实在太大了。


雷曼危机一年后

    政府为何以拯救世界金融体系的名义出手帮助规模较小的贝尔斯登,却在六个月后听任雷曼兄弟倒台?“美国政府并没有听任雷曼倒台,但它也无权去挽救它。”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在接受采访时对《财富》杂志记者说。当时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的盖特纳在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交易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进而在 2009 年初担任了财长一职。

    “大家以为,政府当时决定让雷曼倒台,是因为它想让人民得到一个教训。”盖特纳说。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根本的原因在於财政部在当时根本没有权力”向雷曼公司注入资金,“中央银行也没有能力去填这个资本窟窿”。

    财政部和美联储权力有限的观点,令人感到疑惑,因为它们是很有创新思想的。比如,它们在贝尔斯登倒闭后不久,便设法让投资银行受益於只适用於普通银行的美联储项目,并且迅速地创立了十多个新项目,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

    可是,盖特纳却说,雷曼公司当时出现了全面的兑现潮——就像银行发生挤兑一样。由於买家谁也不愿像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那样承担雷曼公司的大部分债务,何况雷曼公司若要应对这场兑现潮,它也没有足够的抵押物来支持其高达 12 甚至 13 位数——相当於数千亿甚至数万亿美元——的债务,因此,美联储假如出手相助,蒙受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如此推算,说白了,金融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过了美联储所掌握的资源。

    盖特纳说,主管部门和政府当时预见到了雷曼公司垮台会产生的恶果,但情况比它们担心的还要糟糕。令人感到震惊的噩耗之一是,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由於手里的雷曼公司票据太多,成了第一个“跌破 1 美元基准价”的大型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这件事吓坏了数百万普通老百姓,迫使政府为货币基金客户做担保,以避免发生储蓄潮,否则会使短期金融市场崩溃。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两家投行也开始出现灾难性兑现潮的苗头,因为用它们作为“一级经纪商”的对冲基金开始抽逃资产,以免落得和雷曼公司的一级经纪客户在其破产后自家资产被冻结那样的下场。因此,作为紧急措施,美联储不得不允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改组为银行企业,从而可以使用适用於纯银行机构的全部借款工具。这两家公司中的一个——或者两者——一旦倒闭,后果不堪设想。

    实际上,雷曼公司规模太大,一旦倒闭后果极其严重。它是对“大得不能倒台”说法的检验。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美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维护金融体系的运转,却让当前和以后的纳税人付出了巨大代价。其目的是帮助华尔街加大对老百姓和企业的借贷并从中渔利,在此过程中维护整个经济的运转。正如一位华尔街职员说的俏皮话那样:“我们因贪婪入场,也会因贪婪出局。”

    这是一劳永逸的变化?甭想。尽管有人夸夸其谈,说当前的混乱局面有利於改革,我却认为华尔街仍然会像过去那样行事,而政府——和大多数人——对其只能听之任之,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作为奥巴马政府金融监管制度改革计划的组成部分,盖特纳的解决方案是,让大型金融机构掌握足够多的资金而远离倒台之虞,同时允许政府在意外一旦发生时为它们埋单。请原谅本人如此疑虑重重,但我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解散部分巨型金融机构,以确保今后不再出现大得不能倒闭的公司。

    可惜,随人们对一年前全球性恐慌的记忆逐渐消逝,盖特纳(或本人)的方案生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为零,无论雷曼事件发生与否。

    译者:於少蔚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