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应当向中国学习吗?
最近,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小书:《美国的迷思——为何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美国经济停滞不前》,这本书只有9万多字,但作者法兰克•纽曼(Frank N. Newman)大有来头,他作为曾经的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而为中国金融界所熟知。事实上,在来中国之前,纽曼在美国的职业履历也非常成功,他曾经拯救了处于亏损中的美国信孚银行,还在美国财政部担任过副部长,并荣获了美国财政部的最高荣誉——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奖,此前他还担任过中国人熟悉的富国银行的执行副总裁和首席财务官。
作为一位杰出的银行家,纽曼对于各国金融体系的运作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他在本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美国、中国、欧洲的货币运作机制。我发现他在书中提出美国的六个迷思在中国也是被广泛误解的议题。比如,第一个迷思是“美国依赖亚洲国家的资金支持”,这个说法也被很多中国经济学者提出,指责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是穷人借钱给富人消费。从纽曼认为美元只能存在于美国货币体系就可以知道,这些学者是多么无知——然而,我发现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有些是金融学教授,因此我只能推测他们只是在哗众取宠。
“财政赤字”是对美国政府的另一个普遍指责,人们担心子孙后代可能承受更高的赋税,而纽曼指出“从1791年开始,美国每年都有未偿还的国债……公众持有的国债从未被完全清偿。在过去50年里,除了5年公众持有的国债数量在下降之外,其余年份都在持续上升。”也就是说,国债与个人债务不同,它从来不必清偿,这是美国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因此,对于今天的赤字增加后代赋税的担忧毫无必要。
中国在书中被作为正面典型来介绍,确实中国并不存在美国的那些限制政府的因素。纽曼指出“中国发展出一系列特别的方式为相当于巨额赤字开支的政府活动融资,而这些方式又完全避开了”美国的“理念陷阱”。在中国,“大量的支出都被记录为投资而非政府支出,并且不记入国家赤字。”
但是中国也远非纽曼所描述的那般美好,因为大量政府支出不记作国家赤字,所以中国政府的运行成本也就被掩盖了。书中提到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大致相当于GDP的200%。美国则约为65%;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每年以15%至20%的幅度递增,美国2010年的增幅仅约3%。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幅快,所以中国真实的通货膨胀率一直比较高,到今天,窃以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对比中美的经济政策,这两个国家确实有值得互相学习的一面:美国应当学习中国政府增加开支,而中国政府应当学习美国节制开支——或者说是政府投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遗憾的是,金融有其艰深难解的一面,因此,很多人对金融运作并不是很理解,而纽曼的书有助于人们理解金融的核心——货币和财政体系如何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