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眼下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周展宏2012-01-09

2月刊的封面报道是我们第8次组织的“中国经理人压力调查”。当我们2003年第一次开展此项调查时,中国经济(GDP)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国际经济形势也没有今天这么复杂,但并不是说当时的企业经理人就感受不到压力。我们的调查显示,那时近70%的高级经理人仍然感觉到了压力,而今天则有75%的高级经理人觉得压力大。不过,从压力源上看,这两次调查的结果有相当大的不同(两次调查虽然并不完全可比,但仍然可以给我们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2003年,高级经理人的五个最重要的压力来源分别是:工作负荷,个人责任,组织气氛,管理角色和日常烦扰;而本次调查显示,排在前五位的压力源分别是:需要保持个人或者团队业绩不断增长,市场竞争激烈,通货鼓胀导致生活成本增加和个人财富缩水,工作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物价上涨导致公司成本增加及利润下降。显然,经济增长放缓,已经反映到了中国经理人的心理层面,包括他们对工作和自身的看法。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2003年之后几年的中国经济,会发现接下来的四年(2004~2007年)中国GDP增长率分别为10.1%、11.3%、12.7%和14.2%,也就是说增长率在逐年上升,从这一点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当时的经理人为什么对经济环境远没有今天那么担忧。

我们的专栏作家张伟俊在他本期的“总裁教练”专栏中,也关注到企业家群体的健康问题。关注到此议题的原因,是他熟识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在我们第一次推出“经理人压力与健康”专题报道的2004年,年仅38岁的著名企业家王均瑶的去世,就曾引起了中国商界的震动。此后,类似的早逝事件仍然屡见报端。张伟俊先生此次从生理、管理、心理和伦理等四个不同的维度深入分析了“过劳”现象,希望能对读者诸君有所启发。

最后,值此次推出“经理人压力与健康”专题,我想给当下的企业家和经理人们减减压。确实,未来的经济形势很难预料,欧债危机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之道,美国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中国高企的通货膨胀还不能确定已经过去,但我们要记住:在悲观的氛围中往往孕育着机遇,在经济前景无法变得更糟糕时,也就意味着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值得一提的是,《财富》杂志创刊于1929年,那也是大萧条开始的一年,经历了若干经济危机之后,《财富》杂志已经度过了自己的82岁生日。毛泽东主席有句诗说得好:“风物长宜放眼量”。十年之后,眼下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