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三个误区

周展宏2010-05-12

中国企业国际化和跨国企业本土化是《财富》(中文版)一直关注的重要主题。随着30多年前中国把“改革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以来,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它们中的一部分在中国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但更多的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在中国获得成功的跨国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对中国市场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善用中国本土资源的企业。对于现在正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中国本土企业而言,那些成功地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无论是他们的在中国市场所培育出来的国际化人才,他们进入新市场的策略,还是不断推进企业本土化的长期战略,都值得有志于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中国企业借鉴和运用。

一说起中国企业走出去,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收购兼并,然而如果我们回顾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采取这种策略进入中国市场的并不多。事实上,在企业管理界,大家都已经认识到的一个事实是,绝大部分收购最后都没有达到收购之前的目标。从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案例上,真正能够达到收购前预期目标的大型收购案也是少之又少。相反,倒是一些小型、可控、注重价值、目标明确的海外收购和投资行为不乏成功的例子。6月上半月刊的封面专题里我们就介绍了一些这样的成功案例,比如中化集团和东软集团在海外的收购、海尔集团在海外的直接投资等,这些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运营有一个共同特点:实行了非常坚决的本地化策略。

“贪便宜”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特别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一些海外企业遇到资金上的困境,于是来华寻找新投资者,而在还没有准备好相应的人才,对于该企业所在国的文化、政商和法律环境也没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一些中国企业就仓促上阵。比如上海汽车入主韩国双龙汽车和台湾明基收购西门子移动业务,就都是典型的对目的国法律环境缺乏了解的例子。

喜欢独资或者控股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的第三个误区。近十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也有逐渐从控股转向独资、从非控股转向控股经营的趋势,但是,这已经是中国市场对外开放20年之后才发生的事情。可以肯定,现在在华的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对中国文化和政商环境有了足够的了解。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才刚刚开始。一方面,它们在国际化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国际化人才的缺乏,而另一方面,它们又抵触与投资国当地企业进行合作,这不是自相矛盾么?中国的传统智慧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走出去的时候,“退一步”策略有时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