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周展宏2010-02-22

大约100年前,约瑟夫·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就宣称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不是均衡而是结构性变化。而现在的中国经济就处在结构性的变化之中。尽管中国已经就经济转型喊了十多年,但是真正的经济转型并没有发生。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仍然是一个严重依赖于出口贸易的经济体。当一个商业模式还有效的时候,告诉企业家他应当尽快转型,否则有一天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没有几个人愿意相信。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出口导向的中小企业面临窘境的原因。它们在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内部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显得毫无招架之力。

现在大家习惯于将本次金融危机与上世纪30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大萧条”进行对比。那么美国当年是如何走出大萧条的呢?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胜利,即政府干预经济的胜利。暂且不管这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的对或错,与凯恩斯同时代的熊彼得还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熊彼得认为虽然严重的经济衰退具有破坏性,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业绩不佳的企业会被淘汰,资金从衰败的行业撤出,转而投向新兴行业;高素质熟练工人会向更有实力的雇主流动,因此,对于那些有资金、有创意的企业,经济衰退可以为它们提供巨大的战略机会。

Tom Nicholas是哈佛商学研究从事商业史和企业管理教学的副教授,他最近研究了1930年代的创新,他发现虽然总体上创新随着经济衰退而减少,但一些成功的企业并没有因为衰退而放缓对创新的投资。比如杜邦公司就是在19304月发明了合成橡胶,虽然那一年杜邦的产品价格水平和销量分别下降了10%15%,但是,杜邦仍然加大了研发投入,进行新技术的商业化开发。杜邦于193111月公开宣布发明了合成橡胶,1937年正式推向市场,到1939年,美国制造的汽车和飞机都用上了合成橡胶,这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杜邦并不是特例,20世纪的很多大型企业都是在30年代从小企业起步的,如惠普、宝丽来等等。

1995年,继承了熊彼得创新理论衣钵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出版了他关于创新的专著《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在我们最需要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来应对此次全球危机的时候,我愿意再次回顾德鲁克关于创新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创造财富的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行为”,创新有七个主要来源,即意外之事、不协调、基于程序的创新、产业或市场结构的改变、人口变化、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