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方媒体喜欢用一个词—Pivot,它在标题上不断复现。比如,特朗普在pivot,安倍在pivot,奥运在pivot,中东投资需要pivot,外交关系应该pivot……这让我想起大学时和几位同学一起创办的北外英文系报,也叫《Pivot》。学生时代我们叫它《支点》,是名词用法。当时北大英语系的系报叫《八分之一》,取义于“冰山一角理论”。两份学生刊物都希望从一个小的视角导向一个大的世界观。
而现在,我重新认识了pivot重要的动词用法。从词义上来理解,这有点接近于“回归”,回归一种价值观、力量、势力、地域关系的平衡点。
从社会情绪来看,今年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在竞选时提出“逆全球化”言论等并非是随机的公众事件,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还带来了一种传统商业价值观的偏移。二战以后的全球化推动了很多国家和大公司的发展,所以不少人担心在一个越来越平的世界里,这种向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的偏移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和大倒退。个人认为对于“回归”的呼唤也是因此而产生。
在讨论过程中,赤兔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网友指出pivot应该理解为“转型”、“非线性跳跃”等含义。其实,通用电气的CEO杰夫·伊梅尔特为《财富》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很好地解释了转型和回归两种含义并不一定对立,反而可以统一。
在这篇英国脱欧公投之后发表的专栏文章里,伊梅尔特呼吁自己的公司和其他跨国企业开展一次自救,他称之为“大胆的pivot” —— 既不要从全球化的方向上后退,也不能在一个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环境里简单回归到依靠政府驱动发展,而是要借助公司自己的能力去拓展全球市场。通用电气的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全球化的足迹下,寻求真正可持续的本地化。
他举例,自己的公司最近在法国开了一家全球最高效率的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厂,而其中用到的燃气涡轮也是百分百法国本地生产。他们相信欧洲在逐渐重掌制造业优势,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让欧洲重获成长动力。
反观我们的市场,中国大公司也在全球化的大势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继续多边、共赢、包容的增长是我们最容易找到的、“顺势而为”的机遇。
今年恰逢《财富》(中文版)20周年纪念,用我们名誉总编辑高德思先生的一段话来总结:“我最近拿起了一份创刊号,回忆了过去20年。当年的封面引荐了1995年的《财富》世界500强,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把这份衡量全球大型公司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带入中国,而当时仅仅包含3家中国公司。短短20年过去,现在已经有110家中国公司在榜上——这背后是一个非凡发展和成功的故事。作为媒体,我们很荣幸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见证了这段伟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