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博客

如果把城市比作产品,居住者体验有多重要?

章劢闻 2015-08-27

《财富》(中文版)今日正式公布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这是杂志最新一期9月(上)的封面报道。

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位列前三甲,其他七个城市依次为:北京市、杭州市、苏州市、成都市、天津市、南京市、重庆市。

IBM公司的首席经济师Martin Fleming曾经在一份报告当中提到了现今经济的推进因素已经逐渐从实业转向了智慧与创造力;而未来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城市居民以及其所拥有的技能决定的。

为了顺应这种人和城市的新型发展关系,我们编辑部早在去年就开始设想有关创业城市的封面主题,意在寻找对企业家和创业者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创业之都。

本次评选的第一阶段我们与年轻而专业的大数据公司BBD(数联铭品)合作,对孵化器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收入、机场吞吐量等大大小小十几个具有官方可信数据来源的项目进行了采集和分析。随后的经理人读者调研进一步缩小了范围,确定了城市排位。

这种评选和分析过程体现了一个思路:为了剖析平时生活和工作的城市,我们需要客观和主观的两幅“画像”,并且比较其中的异同。

这次,我们发现在客观数据分析阶段遥遥领先的北京,到了读者调研阶段,却落到了第4位;作为对比,在大数据分析中排在第8位的深圳却成为了众多经理人心目当中排位仅次于上海的创业之都。

其实,这种主客观之间的差异反映出了城市建造者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一道鸿沟。比如,现在的产品设计者都知道无止境地提升“用户体验”;但是,如果把城市比作一种产品,它的设计者是否在无止境地提升“居住者体验”呢?

当我们不断地去强调城市GDP、就业率等客观数字高低的时候,是否考虑过那些主观上无法衡量的居住者感受呢?恐怕没有。而这种缺失就是我们对一座城市又爱又恨的源头,也是导致我们评选当中产生主客观差异的问题源头。

但是,如果从Fleming等人的研究来看,这种居住者体验恰恰反映了城市未来的竞争力,因为它决定了有智慧的居住者人数最终是流入还是流出。

上述报告有一个观点:一座城市如果提供的“居住条件很诱人而薪水略少,人们也会选择它。”而这种居住条件包括交通、安全、医疗和教育等。

以交通为例,报告发布时提到交通拥堵的成本可以占到GDP的1.5%到4%;在当时的美国,城区拥堵每年所浪费的燃料与生产力价值合为870亿美元。而最近亚洲开发银行也提到一个更新的数字:交通拥堵的成本占到了亚洲国家GDP的2%到5%。如果把这个量级的耗费减小一些,我们的GDP会增加多少?新常态下的就业压力又会减小多少?

在揭开我们今年城市榜的同时,我们由衷地希望在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视角去观察那些有优秀居住体验的城市是如何留住机会和人才的。前者体现短期的发展,而后者才决定一座城市甚至是国家长远的未来。

最新文章: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