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的文章多次提到在规模经济能够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大公司的存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毕竟企业机制是人们追求经济效率的组织形式。换一个角度,如果追求创新效率,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在最近的对话中,乐视的贾跃亭认为把各个不同领域、相互之间可以产生化学反应的生意放在一起,可以在企业内部提升创新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提升不是以企业自身作为参照系,而是以社会总体创新效率作为对照。他认为这样一家多元化的公司可以打破边界,利用跨界创新让一家公司能够完成开放市场中公司之间无法完成的创新。
无论贾跃亭说的最后被证明是一种假想,或是一种先见,他至少成功地让来自于谷歌、奔驰、宝马、特斯拉等很多《财富》世界500强或是明星公司的高管加入了他的阵营,每周心甘情愿地工作六天,并且在周日专门让这些跨界的聪明人坐到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制造“化学反应”(参见本期的封面报道)——也许是这四个字在公司内部使用太多,贾跃亭提及的时候把它缩略成“化反”。在我们与他对话的半天时间里,这个词一共被重复了29次。在公司延展业务的时候,能否产生“化反”也是他个人定夺一件事做与不做的依据。
现在看来,无论在视频、体育娱乐、手机,甚至是汽车制造领域乐视都想涉足,而这些领域单独看都存在着大量优秀的、更专注的大公司。强烈的悬念也使得这个商业案例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热点。贾跃亭要面对的是很多破釜沉舟、或是独霸一方的成功企业,比如中国的手机制造商们。聚焦到手机制造领域,中国有几家实力强大到可以走出去竞争的企业,梳理一下不难发现他们在海外战略上都慎之又慎:经历过沧桑和挫折的联想最后通过收购一个美国品牌摩托罗拉来进入美国市场;华为、中兴等利用了他们作为运营商上游设备供应商的历史优势,从代工开始步步进入海外消费市场;小米干脆回避了发达国家市场,借用雷军对我们说的话:他要直接寻找那些“还没有到引爆点”的发展中市场。贾跃亭不同,他表示要直接进入美国市场,利用手机、视频流技术和内容的组合优势去和其它大公司竞争,包括苹果。也许有人认为大胆和狂妄只有一线之隔,但是商业发展和物种进化是类似的,多样性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而最前沿的创新就好比是基因突变——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导向被淘汰的命运;也可能会让极少数物种变得更有生命力。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需要通过时间来检验。最后,让我们翻开本期杂志的封面报道,通过两家台前和台后的公司来洞察中国创新。
·《特立独行者:乐视生态的化学反应》作为一位互联网创新的“特立独行者”,贾跃亭正在以“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创新商业模式构筑乐视帝国
·《公司背后的公司》达索系统公司不光销售软件。在中国,它还在“改造”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