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博客

匿名社交,短命;传统媒体,短视

章劢闻 2015-04-30

今早匿名社交应用《Secret》宣布关闭。他们的对手《Whisper》也无力掩盖自己苟延残喘的现实,还带出了一段与传统媒体《卫报》不堪回首的往事,折射出了新老媒体至今无法和平共处的宿命。

仅一年前,匿名社交应用还是明日之星。对这类创新好奇难耐的除了用户,还有一些传统新闻类媒体。过去的新闻人管自己出门找线索叫“扫街”;十多年前有了门户网站,记者出门前开始扫网页。现在有了匿名社交,新闻媒体能否借力,获得仅仅存在与用户“思想中”的新闻线索呢?

于是,在去年年初,196岁的《卫报》和3岁的《Whisper》开始会谈。前者想要猛料,后者想要上头条,双方私下考虑联手。而《Whisper》去年4月率先利用他们的定位功能发布了一篇有关美国各个军事基地老兵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问题”的文章。6月,《卫报》美国版一篇对伊拉克退伍老兵的报道中提到:为了披露伊战乱局,他们得到了“秘密分享应用”的协助——事实上为《Whisper》做了个大广告。

但是,到了9月份,《卫报》两个记者拜访这家创新公司在洛杉矶的编辑部后,情况就产生了转变。前者随后爆出《Whisper》不经过用户同意而采集地理位置,同时还与美国国防部分享数据。双发由此爆发大战,结果是《卫报》美国版撤掉了一篇专栏文章、发表了澄清事实的申明。而《Whisper》呢,从此一蹶不振,在App榜上一落千丈。

撇去这其中混乱不堪的评论,事件的焦点就在于两个问题:

首先,《Whisper》并没有作恶之心,但是其不成熟的、条件反射式的应对导致了永久的公众误解。《卫报》在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了传统媒体的分裂态度:一方面对新媒体能力好奇,一方面却不知道该让对方成为伙伴,还是报道(liao)对象。

后来的事实说明,和国防部的合作只是提供了匿名的信息,以控制军队的自杀率。而所谓的不经用户同意而暴露其位置,只是记录了那些“不愿意公开自己位置的用户”的IP地址。《Whisper》指出IP一般也就精确到城市而已;同时还有员工自黑:说他们的后台技术混乱到经常有1英里的偏差。当然,仅就IP这一点,足可以证明该公司存在管理问题——在有的地方,IP可以轻松定位到一家街角的网吧,你懂的。

但是,因为技术问题存在天生的复杂性,《卫报》还是被诸多同行指责为“不严谨”和“极端”。而《Whisper》更糟糕,他们编辑团队第一时间发出的“条件反射式”的回击,引起了公众的反感,最终导致整体解散下岗。年轻的CEO也没有能够在危机后控制住内部的情绪,有内部人评论当时公司没有任何系统的应对策略,而有的员工接到了朋友和家人的电话,质问他们为什么会待在“这样一类”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卫报》至今没有撤回一句引语,它来自一位《Whisper》高管:“我们一辈子都会跟踪这个人,而他却不会知道”。话中的“这个人”据说是活跃在华盛顿的一个有性痴迷症的游说家。虽然《Whisper》至今无人认领这句引语,但是在这种问题上,大多数人可能会更愿意相信《卫报》。年轻创业公司的言论管理,尤其是高管的夸夸其谈,一直是个人尽皆知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新旧两方合作不成开始互虐,势不俱生。《Whisper》的表现迅速下滑,而《卫报》前前后后也乱作一团。15年了,这种新老媒体的联姻曾有过美好的结局吗?

最新文章: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