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本文之前,我在出租车上读完了《纽约时报》的数字化生存报告。这篇被意外泄露的文章从互联网上消失之前被国内同仁完美翻译。没有经历过传统媒体压力、尤其是没有从事过报业的朋友读起来也许会略感生涩,但是经历过的人会感觉跌宕起伏,身临其境。
这次让我们站到这份报告的对面,用读者能理解的方式来解读一下传统媒体遇到的各种挑战。同时,向大家介绍一下《财富》(中文版)近期的设计改进。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说的“设计”不再囿于“平面设计”;我们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有趣的阅读体验。
第一个挑战来自于一个优先度的问题—也就是对于媒体的改进来说,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纽约时报》报告的第一页就提到了“数字第一”。这虽然体现出媒体人想要突破自己思维局限的强烈意愿,但是突破之后的答案还是落在了形式和载体上。在诺基亚“沉没”之前,我们也听到他们工程思维的当权派提出了“手机第一”的口号。但是,当“手机”两字的内涵发生改变,当这些骄傲的工程师们发现自己无法掌控硬件以外的用户体验的时候,一切已晚。对于媒体来说,数字化是进化的阶段,不代表终点。无论是用环保纸、还是用电子墨水,我们更愿意着眼于“受众第一”。
从本期杂志开始,我们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本地化的、微小的创新体验。大家可以在每篇文章的末尾发现一个二维码。用你的各种口袋设备扫描该码就可以打开该文的数字版,而且显示的网页已经针对你的设备屏幕进行了优化。你也许带不走杂志,但是你可以带走任何一篇属于你的深度报道,在移动中接着阅读。如果你的扫码软件碰巧是微信,则可以直接分享,或是连同自己的点评发到朋友圈中。我们深知今天的意见领袖无论是年轻的、还是资深的都有着严谨的态度,那就让我们的影响力从分享一篇负责任的报道开始,向外延伸。
同时,我非常同意《纽约时报》报告中的一个观点—“转型”是错误的定义。人类在不断进化,面对人的创新也必须不断进化。互联网创业公司最伟大的发明是一种“always beta”的精神。没有这种永远改进的态度就不会有后面的互联网思维。最近,我们财富中文网的微信粉丝会发现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可视化的”数字和榜单解读,其中包括二次编创的《史上最佳创业团队Top 10》—在手机屏幕中回顾那个年代,想象通用、微软、贝宝黑帮、《时代》周刊的卢斯与哈登等写入历史的创业搭档。同时,我们本期杂志随着母刊在设计上也进行了改变,更简洁便于阅读的变化中不失经典的价值感。用主编苏安迪(Andy Serwer)的话说:“改变,无论是面向颠覆还是机遇,都是你手中这本杂志的主题。”
最后,我们还在思考一个问题,今天的“出版”意味着什么?仅用数年时间,就在受众总数上超过《纽约时报》的《赫芬顿邮报》的前高层提到:“在《纽约时报》,对于记者和编辑而言,通常‘发表’意味着一篇报道生命的终结。在《赫芬顿邮报》,当你‘发表’时,这篇文章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也希望通过上面那些不间断的创新让好的内容从你手中开始向更广的、物理的或是虚拟的空间延伸……这一切仅仅是起点,我们才刚刚上路,而这条路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