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旅居伦敦时,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英国,并与布莱尔政府进行了会谈。曾经有消息认为胡锦涛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向英国学习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期间,一位友人曾玩笑道:“英国的经验就是哪一代不生孩子就惩罚哪一代。”至于怎么惩罚,英国的一系列对策中也包括延迟退休年龄。曾有报告指出,部分英国50岁以上的中产阶级职员将被迫推迟到“至少70岁”再退休。先不谈两个国家老龄化的成因,到了今天,“延迟退休”也的确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争议话题。
在最近封面报道的采访过程中,本人请教了几位有影响力和思想深度的专家,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杨燕绥教授。我们意识到英美等国应对老龄化靠的不是一两条简单粗暴的政策,而是一系列有预见性的政策互相配合,过程中还要不断增补演进。谈到如何借鉴他们的经验,杨燕绥的观点是:养老金个人账户运行应该借鉴英国的新经验,而养老金的结构则向美国学。
英国2008年颁布的《养老金法》建立了受国会监督的国家级的个人账户系统。自2012年10月起,所有年收入7475英镑以上、年龄在22岁到法定退休年龄之间、没有参加任何职业养老计划的雇员都将“自动加入”职业养老金计划。所谓自动加入,就是强制性加入的一种委婉说法。其中,雇员本人缴纳工资的4%,雇主将缴纳3%,政府税收返回1%,合计8%的缴费注入雇员的个人账户,组成强制性的养老金第二支柱。这笔钱由国家级的养老金专家委员会统一运作,包括将其投到一些公共项目保值。当我们纠结于高速公路过节该不该免费时,他们直接把养老金投到了高速公路等公共项目上,让老年人受益。反观国内养老金制度,我们的第一支柱社会统筹和第二支柱个人账户由于各自独立性不够,带来了诸如筹资手段的“税费之争”和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等问题。
再看美国的“二元结构”。1974年推出的美国《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保障了雇员养老金收入。在这之后,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又推出了401(K)计划,作为一个“补丁”补在了59岁半到70岁半之间,针对这个就业难、却又要面对延迟退休的年龄段,解决了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都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杨燕绥对于美国“二元结构”的形象阐述就是:自己存点,同时向年轻人要点。
最后,不能忘记一个事实:美国进入深度老龄化是2015年,若以1974年的ERISA为起点,美国为此足足“预谋”了近40年;而我们何时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呢?现在预计是2025年,也就是说只剩12年的时间了。聪明的鸟不仅飞得快,还飞得早;那么飞得晚的笨鸟该怎么办呢?我们相信未来的国家政策会给我们一个好的答案,而一切将在下一个蛇年揭晓。
作者:章劢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