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杂志的主编,苏安迪和执行主编斯蒂芬妮•莫塔等人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圆桌会议集合了一些正常情况下很难聚首的人物,其中有金融危机到来时临危受命拯救杜邦的女性CEO柯爱伦,被员工称为“中国通”的雀巢大中华区总裁狄可为,几位在中国致力于水资源保护、绿色发展等方向的民间公益组织创始人,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有毒食品警告网站“掷出窗外”的创始人,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吴恒。
在中国搞农业的500强公司CEO,叱咤海内外的公益斗士,食品安全的个人监督者——这些身份听起来属于性情迥异的人;当天所谈的话题也跨越了水资源保护、食品安全和农业技术,最后谈到了天然气的未来价值。但是,财富编辑们的用意也许就在于挖掘这大跨度话题和不同层面参与者背后的交叉点。这种共性不好定义,不过接近我们现在经常会提到的正能量,即超出了商业范畴,在社会层面上能够推动我们走得更远的那种积极力量。
柯爱伦等是镁光灯下的人物,她谈到杜邦在中国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农民手中最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手机来传递及时的农作建议等体现的是大企业公民的态度。但是,活动结束后让人思考很久的却是其中最年轻的参与者,吴恒。
关心食品安全的读者知道这位复旦的研究生在被称为世界上最公平的地方——大学校园里创办了被称为中国问题食品维基百科的网站“掷出窗外”。吴在北京活动上礼貌地接过斯蒂芬妮的话筒,辞去英文发言的机会,用中文缓缓地讲述了“用牛肉膏制造假牛肉”事件如何激发他创办该监督网站的过程。2011年,这位学生和34名网络志愿者,共查阅17268篇报道,约1000万字,筛选出有明确来源、有受害者的2107篇,制作2849条记录,完成了一份《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
今天登陆吴恒的网站,很快就可以看到维基式的词条“北京”下有近400篇问题食品的公开报道,涵盖的食品名称一个屏幕已经容纳不下。2012年5月3日,由于访问量巨大,吴恒的网站服务一度崩溃。至今首页上的调查报告因为流量太大而无法下载,不得不托管到新浪的服务器上。我们看到的是公众的诉求流向了一个私人的服务器而不是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某种程度上,“掷出窗外”信息的有效性恰恰是讽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督的无效性。
回想7年前,英国第一食品公司向英国环境卫生部门报告,该公司2002年从印度进口的5吨辣椒粉中含有苏丹一号染料,并且已经生产为辣椒酱等调料销往众多下游食品商。英国食品标准署随后迅速确认了该污染事件的严重性,并开始追查使用该公司原料的食品商,分四次揭露了575种含有苏丹一号的食品。当年政府要求在2月末某一天的12时之前对这些商品强行下架,并对已销售的问题产品提供无条件退货。这一事件被称为是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食品召回事件。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我们问当地华人超市为什么这么快货架就全空了,他们的回答让我们至今难忘——“如果再敢卖一瓶苏丹红,政府能罚得你这辈子别想再开店。”这,才叫“有效的”安全监督。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一台私人服务器来挖掘这些本该立刻下架,永不得翻身的黑心食品;只能通过受害者提供相同的受害经历才能够给商家和黑作坊施加有限的压力;而直至今日,我们依然不能清楚地知道去街头巷尾打包的饭菜是否含有地沟油。
当运动员为成绩挥汗打拼时,裁判和规则的存在保证了“费厄泼赖”。同理,我们相信在商业竞争的环境下,到了最后关头,总会有一个足够好的裁判和足够严厉的规则,能够把这些运动员约束在道德的跑道上,人们不再幻想观众的嘘声可以替代裁判的执法,并继续寄望商业竞赛的精彩画面。正如活动最后,斯蒂芬妮问吴恒是否还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有责任感的)大公司和商业行为,他的回答很确定,“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