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博客

是谁在用数字写神话?

章劢闻 2011-05-12

     我们的统计工作者中不乏好争辩的人物,但是他们忘了,一场辩论需要不同观点,就如一场战争打起来需要两个死掐的阵营。而到现在中国住房话题肯定是辩不起来了,因为大家观点都统一了,这东西实在是太贵了,买了自己用贵,玩票也贵,租来玩玩都贵。

     所以当统计权威们告诉大家住房支出才111元(到农村里轧死一只母鸡都要赔300)的时候,已经不是辩论了,那叫群殴。当然,做数字工作的人是有城府的,他们不会在主动挑起这些争议话题。他们本来是想3月中旬默默地交一篇稿子,向上级们交代。无奈被人发现,还被“断章取义”地传遍了所有的靠谱的和不靠谱的媒体。

     自卫是不可避免的了。小时候打过群架的人都知道一招,群殴一旦开始了,要想少挨拳脚,最好的办法是退到墙角,于是王主任出面了,王主任是有经验的,在自己身后凭空竖起来两道墙:第一墙,人分两类,买到手里的(包括玩票的)和租来玩玩的,而我们只计算租来玩玩的成本,别和我说你买起来贵,那个不在考虑范围内;还有第二道墙,而且这道墙砌得严丝密缝,因为她指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的确是算了你们这些买到手里养着的成本,不过这个你们要去看一个东西,叫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顺便说一句《中国统计年鉴》,这绝对是个神物,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居然要卖380,够三个月的“居住开支”了。事实上,这个内容在统计局网站上很容易找到,还免费浏览。

     但是不幸的是,对比这份年鉴,不需要多深入的研究,就对王主任的这篇解释产生了怀疑。以下为证:

     在王主任所说的国民经济核算下的总体“居民消费支出”中,居住的占比突然从人均时的10.02%,比衣着类支出还低,突然飞跃到了比衣着类支出的2倍还多。鉴于统计局至今还拿着王主任的观点通过新浪等进行辩解,我们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要问几个问题:

     1. 那为什么总数中考虑了买房的代价,到了人均就不考虑了呢?(难道人均时需要有意和77元在同一个量级?)

     2. 为什么人均时给出了住房这项低得诱人的占比,到了全国总数就被抹掉了呢?

     3. 为什么你们不能和别的国家一样对每一类的构成和标准进行注解呢?

     4. 你们总是批评读者不理解概念,那为什么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你们的英文报告里都叫“Residence”呢?这个为什么这个时候又没有单复数的差异,又没有前后缀了呢?

     如果中文博大精生,一字谬千里,那英文如果你都这么表达,那穷国们将宣布自己的Residence水平比中国还高,同时借机安抚自己生活在棚屋中的贫民;而富国门将惊叹为何自己的福利保障还没能像中国这样将居住成本覆盖到这个程度,悲催的首相们又要在议会受到围攻... ... 有的时候,一字不差,也能翻江倒海,颠倒黑白。

     最后,既然郑王二人都提到了“国际标准”,我们来看看所谓的“国际标准”。以下是美国最新的美国的年度平均国民开支状况表:其中住房“housing”分为自有住房者和租房人群。自有住房户包括物业税和月供等等,租房人群要考虑房租等。而单单一个“housing”,下面一共就分解出5个大类,20多个小类,小到邮费、文具、洗衣、地毯,大到按揭、房租都考虑在内。对比我们的“housing”,下面只简单粗暴地加总出了个“33元”,别说环卫清洁,连洗衣服的水费都不够。

     我们的官员有的时候喜欢指责民众缺乏知识,毛糙轻信,指责媒体不认真、不严谨、断章取义。但你们忘了,中国人有句古话,“理不辨不明”;若是无理,恐怕再辩也是徒劳。

     类似的问题产生民众抱怨,是因为他们希望国家统计部门能够提高工作品质,为老百姓和上级机构提供公正、客观的数字。既然敢于透明,就要做好接受质疑的准备。而像个孩子一样,被骂了,先回两句嘴,这显然不会赢得成年人对你的尊重。

     从这个意义上将,王主任的解读和回复还是非常负责的,至少指出了进一步辨识的方向。不过要向王主任提出一点,不要怪大家揪住“居住”和“住房”这些用词问题不放,请再看一眼你自己写的、至今挂在统计局网站首页的那篇文章,在第3点中,你自己也将“居住”误写成了“住房”,所以不要抱怨,先改了错字,然后在写出长篇大论教育大众和媒体之前,从语文的角度想想为什么自己也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111元”也许不是一场乱战,而是从混沌中走出来,前往公开民主之地过程中让我们抄了一次捷径,否则不知道还需要多少个111元,我们才知道自己和国际标准的差距。对此,我们始终抱着积极的愿望。(完)

最新文章: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