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九日狂奔十夜情(四):文庙

东山豹蔚2009-11-06

(越南版孔子)

外人读越南历史,或许会感到越南人的行为有些矛盾。比如前面提到的黎利,尽管大获全胜,仍主动派人和明军谈判,卑辞致歉,表示愿意保持臣仆的本分,向明朝进贡。估计这位黎利是个实用主义者,他知道,越南人就算获胜一百次,也无法彻底消除中国的威胁,而中国人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就可能让越南再度亡国。

但有些矛盾现象,就难以用“实用主义”来解释了。在越南史藉中,中国人总是凶恶的侵略者,屡屡被称为“残贼”、“虐贼”甚至是夷狄。《大越史记全书》里就说:

帝(黎利)奋起义兵,削平明贼,十年而天下大定……尝谓人曰:“我之举兵讨贼,非有心于富贵,盖欲使千载之下,知我不臣虐贼也。”还有:乱臣贼子(指篡夺陈朝的胡氏父子),人人得而诛之……国人诛之不克,邻国人诛之可也,邻国人诛之不克,夷狄诛之可也,故夫明人得以诛之也,至于假仁义,荼毒生灵,则是一残贼尔。

从中可看出越南人对明朝的仇恨很深。然而,在与明朝交往的时候,越南人似乎又换了一副面孔。比如万历年间,黎朝国王派人出使明朝,请求册封,上奏说:

臣等僻居穷徼,至愚极陋,是惟声教暨及,仰皇仁之日久矣。辄敢冒罪哀吁,愿天皇帝垂察。交南自历代以来,通中国修职贡弗绝……臣等深媢蛮夷之俗……伏乞天皇帝悯南交之流离,许国人之推戴,假以名号,畀之约束,俾其供贡称藩,以为内属,则岂惟黎民世世赖之,臣等通国人民,不致颠覆沦罢者,皆天皇帝生成之赐,感德当与天罔极矣。(《邦交录》)

奏章承认自己是蛮夷,而且“至愚极陋”,乞求“供贡称藩,以为内属”。这种态度与越南官定的史书形成了极强烈的反差。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越南全盘接受了儒家文化。既然接受儒家文化,就不能不讲求君臣之义与华夷之辩,就不能不认同中国的宗主地位和自己先天的蛮夷身份。在军事上抗拒,在文化上认同,造成了越南文献中对中国的看似矛盾的评价。

(文庙正门)

但越南人认为,华夷不限于种族,是可以转变的,即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通过发扬儒家的传统思想和礼乐制度,夷同样可以变为华。只要本国君主的言行合乎儒家的规范,一样有资格代表天命和帝德,而越南也就有资格成为中国了。所以,古时越南人常常自称“中国”(trung quoc)。越南历朝对儒学的推崇,的确不亚于中国,这从现今河内文庙大门上的对联就可以看出来:

大国不易教、不变俗、且尊崇之、亦信斯文原有用
吾儒要通经、要识时、无拘固也、尚思圣训永相敦

文庙始建于1070年,对中国人来说,它可能是越南最有亲切感、最值得游览的地方之一。票价:25000盾(越南几乎所有景点的门票都内外有别,对于本地人据说只收5000 盾)

庙前有四根石柱,每根柱子的四面都刻有对联,搞不懂是作什么用的。文庙的面积相当大,分为五进院落。大门与大忠门之间为第一进,此间草木繁茂,凉爽宜人。我正看到有人这里拍婚纱照。看来,文庙在河内当地人眼里,是很有情调的地方。北京的孔庙其实也极有特色,有没有新人去那里拍照?

新娘很漂亮,本想凑上去拍几张,但新郎(是个白人)看到我,突然面露愠色,使劲摆手,示意不准拍。我想,这个生番可能和我一样,早上吃了什么不消化的东西,正反胃呢。没办法,只好躲在远处偷拍了一张,效果非常差。

大忠门与奎文阁之间是第二进,有两个大水池,大约相当于中国文庙里的泮池。只是泮池应为半圆形,这里的水池却是方形的。水池在越南古建筑很常见,在寺庙、王陵、王宫里都可见到。第二进的尽头奎文阁原本是藏书之地,很小,和中国的没法比,但是看着很精致,听说上过邮票,是河内的象征。

奎文阁与大忠门之间是第三进,叫做进士坊。开科取士在黎朝(1428-1789)成为定制。和中国一样,古代越南也举办省一级的乡试、国家一级的会试和廷试。通过乡试者为举人,通过会试者为进士。按文庙的介绍,进士坊里保存了82块黎朝进士碑,碑上共刻有1306位进士的名字,年代从1442年到1779年,共计337年。如今这些石碑已经被越南人视为最珍贵的文物了。

碑上文字主要是人名,不算深奥,普通中国人基本能看懂。我见到不少老外也盯着碑文,貌似正认真揣摩。他们是在研读上面的内容呢,还是在给石碑相面?在这里,中国人是权威,自豪啊!

我突然感到中国很幸运,越南很不幸。新文化运动群魔乱舞,极力割裂中国人与过去的联系。但是,妖怪们的终极梦想——汉字拉丁化并没有实现,所以今日中国人如果真想重拾旧文,并无太大障碍。而越南语已经拼音化,大多数人越南人已经不能理解祖先留下的财富了。再想恢复,将是极困难的事。不知越南人自己是否对此感到不幸?

汉字在越南一般称为儒字(Chu Nho),曾经得到广泛使用。阮朝国王嗣德(Tu Duc)曾说:“我越文明至士燮(东汉时期交趾太守)以后,盖上至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理数、医术,无一不用汉字。”此后出现的喃字(Chu Nom),也是越南人仿照汉字的笔划结构而发明的。喃字从未动摇过汉字的正统地位。越南语有80%的词汇来自汉语,如果以汉字书写,中国人能看懂大概意思。可恨的法国传教士,发明了一套越南语字母注音系统。在殖民时代,拼音得到大力推广,终于使越南人彻底放弃了汉字,拼音反而成为国语字(Chu Quoc Ngu)。拼音系统确实方便了本国人的读写,但无益于对外交流。奇怪的字母组合,复杂的调号,不光中国人念不出来,欧美人看了也会头疼。

(伪康熙御书)

过了大忠门,便是正庙区,包括大拜堂、正寝殿。大拜堂为祭拜孔子之所,堂上写满称颂孔子的楹联,说他是功齐天地的帝王之师。堂上的匾额写着“万世师表”,左上还说明是“康熙御书”。可这绝对不可能是康熙所写,因为其左侧还有一行小字:同庆戊子仲冬述题。同庆是阮朝一位国王的年号,同庆戊子为1888年。这可能是阮朝使臣在中国的孔庙里看到“万世师表”匾后摹写的。

穿过大拜堂,就来到了供奉孔子的正殿,见到了越南人心目中的孔子,和中国的很不一样。中国文庙的孔子像一般头戴天子冕旒,穿交领大袖袍,双手行叉手礼或执玉圭。越南孔子戴着个唐僧帽,穿着看上去挺富贵的,比较搞笑的是双手平放在胸前,像是准备打太极拳。我看不出这其中的含义,总觉得这不是文庙最初的孔子形象,而是当代越南人臆造出来的。唯有孔子像两侧的对联值得关注:

后帝王而生事业高帝王
中天地而立功德与天地同

上联少一字,想必是作者故意这样写。帝王为天子,而孔子的功德与天地同,自然高于帝王,所以两者就不能相提并论了。孔子的两旁,还摆着颜回、子思、曾子、孟子像,都长着一个模样,没什么看头。

文庙貌似保存非常完好,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后来新建的。大成殿的后面应该是第五进——国子监,即太学院(Thai Hoc Vien),原先的建筑早被法国人拆除殆尽,现在的建筑是2006年才建好的,是一个现代古迹,而且只有一个二层小楼,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太学楼(Nha Thai Hoc)。

(理学的传播者朱文安像)

一楼供奉的是朱文安(Chu Van An),越南陈朝人(1225-1400),担任过国子监司业,据说博通经史,最爱宣讲程朱理学,号称一代大儒、“安南朱子”。可惜他的著作差不多全部散失,只有12首诗传世,这可比中国的朱子差得太远了。越南史书总结他的思想为“穷理、正心、除邪、拒嬖”,不出宋儒之囿,看来他只是传播者,没有发明创见。二楼是对发展儒学有贡献的三位越南国王的塑像,有两位是李朝(1009-1225)的,分别是创建文庙的李日尊(Ly Nhat Ton,圣宗)和他的儿子、创建国子监的李乾德(Ly Can Duc,仁宗)。另外一位是黎朝国王黎思诚(Le Thanh Tong,圣宗,又名黎灏),他扩建了国子监,改名为太学院。

参观文庙,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以及越南人对这种影响的珍视。毕竟,这是他们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可以想象,越南人对儒学曾经是何等地推崇。古时很多中国人,在接触到越南的人情风物之后,都改变了对“越夷”的看法,并写诗以志:

车轨文书海外同,安南元在版图中,九天还遣皇华使,万国同朝紫极宫,博望重来人更喜,桂林初复路还通,中原春好花如锦,不必淹留到刺桐。

遥望苍烟锁暮霞,市朝人远隔喧哗,孤虚院落无多所,茂盛园林只一家,南注雄津天汉水,东开高树木棉花,安南虽小文章在,未可轻谈井底蛙。

(《安南志略》)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