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重读《西游记》有感

东山豹蔚2016-04-30

猴年伊始,我花了两个多月把《西游记》通读了一遍。这本书信息量相当大,很多地方至今不能看懂,但有些不懂之处可以忽略。比如作者精通丹道,在小说里用了一大堆修仙术语。这些就不是主要内容,有精力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可网上的很多解读都好这口,把西游记当成修仙密码。这个说不太通。唐僧、孙悟空怎么修着修着,都成了佛,没成神仙?

事实上,作者是以很世俗的角度来描写神话世界的。在第七回,孙悟空打碎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冲到了灵霄殿。在这个危急时刻,那些天神、元帅逃得无影无踪,一个叫“王灵官”的小仙挺身而出,和孙悟空打了个平手,为玉帝争取到了请如来佛的宝贵时间。作者在这里并不是说孙悟空本事不行,而是在说天庭埋没人才,高高在上的饭桶多,有才能的被压制。天庭和人间其实没什么区别。

《西游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文采。作者才华横溢,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其中不乏佳作。我最喜欢的是第三十八回那道描写芭蕉的五言排律:

一种灵苗秀,天生体性空。枝枝抽片纸,叶叶卷芳丛。翠缕千条细,丹心一点红。凄凉愁夜雨,憔悴怯秋风。长养元丁力,栽培造化工。缄书成妙用,挥洒有奇功。凤翎宁得似,鸾尾迥相同。薄露瀼瀼滴,轻烟淡淡笼。青阴遮户牖,碧影上帘栊。不许栖鸿雁,何堪系玉骢。霜天形槁悴,月夜色朦胧。仅可消炎暑,犹宜避日烘。愧无桃李色,冷落粉墙东。

诗里的芭焦形态优美,有些用场,却不能忍受风雨,难堪重任,因而遭到冷落,正象征着那位一心向佛却错过佛缘、惨遭文殊菩萨报复的乌鸡国国王。

第三十六回,唐僧在历经数难后情绪低落,思乡强烈,吟了一首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 茴香何日拜朝廷?

作者卖弄学识,在诗里利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草药的谐音(在二十八回里,作者也曾以数味草药入诗)。三棱子,即指草药三棱子草,又和“仨愣子”同音,是唐僧骂徒弟的话。读到这里感觉很逗,小说里的唐僧消沉忧伤,作者却以一副调侃的口气来描述,表明了他对这个人物的态度。

孙悟空在听到这首诗的反应是“呵呵冷笑”,不知明朝人对此作何感想,“呵呵”在当代的含义更加丰富。时代的变迁让《西游记》的一些情节很多地方变得更有趣了,这是小说的神奇之处。

一些谈管理的书喜欢把唐僧师徒看成一支创业团队来加以分析。但其实,这是一支糟糕的团队,值得借鉴之处不多。

取经原本是件必然成功的事。第十三回写道,唐僧刚走上取经之路没多久,就落进了老虎精寅将军设下的陷阱,他和李世民配给他的两位随从都被活捉了去。相比其他妖怪或蒸或煮,寅将军直接就把唐僧的两个随从生吃了,凶残程度可见一斑。但他却一点没碰唐僧。半夜,太白金星下凡解救了他,还对他说:“只因你的本性元明,所以吃不得你。”原来妖精根本伤不了他。取经路上,保护唐僧的,不只有那三个徒弟,还有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这些神才是唐僧取经成功的关键。

 

取经团队的核心人物唐僧,是金蝉长老转世、唐太宗御弟,带着皇帝旨意去西天取经,属于标准的“赵家人”。小说里说形容他“丰姿英伟,相貌轩昂”,一派中华人物。可这位中华人物实在在丢中华的脸。看见险峻高山,他就害怕遇到妖怪;遇到拦路的,不管是人是妖,只会跪下哀求;被活捉后只知道哭。取经共历十四个寒暑,唐僧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中年大叔,确实经历了不少劫难。可他的秉性却没有因为这些经历发生任何变化。《西游记》里的唐僧其实是个低能、虚伪甚至有点残忍的人,他能成佛,主要因为出身。

猪八戒和沙和尚也没长进。猪八戒贪吃好色的毛病始终未改,意志也极容易动摇。一遇到难事,他就想着散伙。不过,他好歹当过天蓬元帅,曾经统领天庭的八万水军,有点本事。而且他有过一段世俗的婚姻,熟悉人间的生活常识。凭着这些,他也为取经的成功做出了一些贡献。沙和尚在天庭不过是卷门帘的,本领最低,对取经的贡献最小。总的来说,这二位是靠跟着唐僧混了一个出身。

只有孙悟空接受了重大改造。他想推翻天庭,却提不出不出合法性,结果被如来佛镇压在五行山下。如来佛知道,孙悟空是天地精华所孕育,根本是不灭的,只有让他在取经的道路上历经磨难,改变习性。孙悟空一边与各路妖精斗,一边忍受紧箍咒的折磨,三观慢慢发生变化。第五十三回,如意真山指责孙悟空害了他的侄子红孩儿,孙悟空辩解说:“如今令侄得了好处,现随着观音菩萨,做了善财童子。我等尚且不如,怎么反怪我也?

如意真仙反驳:“这泼猢狲还弄巧舌!我舍侄还是自在为王好,还是与人为奴好

红孩子成为善财童子,正是从自在为王变成与人为奴的过程,得到了好的“归宿”,却永远失去了自由。可在孙悟空认为,他还比不上红孩儿。这说明此时,取经路上的孙悟空已不再花果山上的孙悟空。

很快,孙悟空就完成了同样的历程。第五十七回,在滥杀一些强盗后,孙悟空再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唐僧驱逐。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与他长相和本领都一样的六耳猕猴。取经路上的妖精往往是神佛的坐骑或宠物,这只六耳猕猴的来历却十分不明,不知道从哪里蹦出来的。

如来佛在这一回解释了混世的四猴:“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

对于这“混世四猴”,说法很多。我觉得,它们是孙悟空的四种特质。前面如来佛对弟子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来也。” 这说明,孙悟空和六耳猕猴是一身二心。孙悟空最终打死了“能察理”的六耳猕猴,实际上就是打死了那个“喜欢争是非曲直”的自己,从此以后绝对服从唐僧,不再抗辩了。五十七回以后,孙悟空一心保唐僧,不敢有反抗之心,即是明证。由此,他也完成了从自在为王到与人为奴的转变。取得真经后,孙行者变成了斗战胜佛,结局比红孩儿更好。

取经的故事表明,只有大方向正确,有体制的支持,垃圾团队也能成功。但其中的优秀人物不免吃苦。

《西游记》可能也有不足。至少我觉得,存在繁简失当,部分情节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但这本小说的内容实在丰富,值得反弹细读。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