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与创新
网络热点总是来去匆匆,月初,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到了月底,一切重归于寂。
不过,笔者依然记得,屠呦呦的获奖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关于中医药地位的,屠的获奖资格的,那个久远得有些模糊的文革时代的,还有关于现行科学体制的。但似乎没人讨论过,青蒿素的发现与创新的关系。
去年有一本关于创新的书非常热销,即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从0到 1》。作者在书将进步分为两种,一种是渐进性的“水平”进步,即从1到n,另一种为革命性的“垂直”进步,即从0到1。他举例说:“如果给你 1台打字机,你又制造出100台,这是水平的进步; 如果给你1台打字机,你却开发出一款文字处理器,那么你就取得了垂直性的进步。”蒂尔认为,前者的代表是中国:“中国一直在直 接抄袭发达国家一切有用的东西:19世纪的铁路,20世纪的空调甚至整座城市。他们甚至在这一过程中跳过了几个步骤……他们一直在原封不动地抄袭。”而硅谷是后者的代表,中国的不断发展将加剧对环境的污染,需要后者开发出革命性的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显然,蒂尔认为,中国做不出从0到1 的贡献,同时,他也贬低了实现从1到N者的作用。
青蒿素让千百万人免受疟疾之苦,毫无疑问有资格获得诺奖,也属于蒂尔所说的“从0到1”式的创新之列。它的发现,无疑也属于重大创新。这个创新其实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是中国的科研人员不断试验的结果。在寻找青蒿素的过程中,中国的科研人员先后筛选了4万种化合物。同时期,美国军方也在寻找治疗疟疾的良好,筛选将近20万种化合物,却一无所获。显然,在发现疟疾特效药方面,中国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但是,青蒿素虽然被找到,但如何生产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中国仍然在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每公斤价格能达到1000多元,并不便宜。有了青蒿素,好多非洲兄弟还是死于疟疾,就是因为这种特效药过于昂贵。
所幸现在有了更好的制造方法。主要青蒿素类药生产商赛诺菲实现利用基因工程酵母生产青蒿酸,进而转化成青蒿素。到2014年底,赛诺菲已生产出60吨,转化为青蒿素后相当于6000万份抗疟药!" 对于天然生长的黄花蒿的需求将直线下降,甚至以后或归零。
青蒿素的发现和量产实际上推翻了蒂尔的观点。它表明:一、中国人也能做出从0到1的发现;二、从1到N的创新也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