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财富》记者笔下的严介和

东山豹蔚2014-09-30

《财富》(中文版)10月下半刊将登英文版编辑孙卓(Scott Cendrowski)对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长严介和的报道。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

在孙卓笔下,严介和是一个敢说话、高调张扬,爱炫富的高管。他的一些评论过于大胆,以至于不适宜发表。不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描写,并不是他的言论,而是他把孙卓带到毫宅里参观:

在南京郊外的大别墅,严介和随便拿出了一对椅子(他说:“用的是世界最贵的木材。”),然后他带我去看供八人使用的镀金水疗浴缸,然后参观支撑起客厅的巨大的大理石圆柱(都是由一块石料制作而成),然后我们去了他正在建直升机平台的地方。谈到准备在后面盖书斋的计划,他马上说,书斋的样子很像悉尼歌剧院,只是小一些。

如此炫富不同寻常。严介和是老牌企业家,早就是富豪榜上的常客。一个资产净值达到30亿美元的富豪,基本不需要再向世人证明什么,通常会摆个从容淡定、宠辱不惊的姿式。可是,在《财富》的编辑面前,他表现得更像是个久贫乍富的暴发户。

原因可以从这篇报道里找到。严介和的太平洋建设集团首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就高居第166位。严介和曾说:“波音造飞机,我们造城市。”现在看来,造飞机的还真是比不过造城市的。太平洋集团在2013 年营业收入比上一年增长了40%,达到596亿美元,超过了中国特大央企中航工业集团(2013年营业收入565亿美元)和世界军工航天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454亿美元)。孙卓在文中,以目前的势头,到2020年,太平洋建设集团的营业收入将轻松超过1,000亿美元,到那时恐怕连波音和空客都望尘莫及了。企业的这种爆发式的增长,难免会让人产生暴发户式的心态,或许炫富正是这种心态的表现形式。

太平洋建设集团为何能实现如此迅猛的增长?从这篇报道看,原因不只一个。

首先是公司自身的能力。文中介绍,太平洋建设集团采用一种 “建设后移交”的模式,即由公司先垫资建好项目,然后移交政府,再由政府设法还款。这种模式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欢迎,因为它们有时候难以从国有银行那里拿到贷款。这种模式理论上很好,但需要很强的执行力。其他中国企业也尝试复制这种模式,但都不如太平洋那么成功。

二是宏观形势的支持。实际上,因为跟政府有了些麻烦,太平洋建设在2008年之前几年深陷巨亏。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力加强基建,这是使太平洋集团很快恢复了元气。到现今,四万亿的刺激效果已经消退,但新的增长动力又方兴未艾,那就是中国近些年来的城市化浪潮。这一点报道中没有说,但是从太平洋的几个大项目中可以看出端倪。

集团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兰州新城项目。为建设新城,太平洋建设集团动用了3,000台机械,6,000名工人,将兰州周边的丘陵铲成平地,有媒体称,公司一共铲掉了“700座山”,移走了1亿立方米的土石。兰州市政府需要搞这么大的项目,是因为它估计,在未来5到10年,会有100万人迁入这个已经有390万人口的城市。公司还有一个大项目是在大理打造第二个城市中心。大理政府预计,未来将新增30万新居民。

可见,太平洋建设集团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既得益于公司自身的经营模式,也不离开宏观形势的支持。

这篇报道里还有不少引人深思的猛料,是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