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39个老婆吗?
前一阵子,有则消息在网上广为流传,印度北部某邦的一位宗教领袖娶了39位妻子,生子女94人,再加上14名媳妇和33名孙子女,全家181人口全部住在一起,组成了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家庭。
(印度米佐拉姆邦的一位宗教领袖Ziona和他的39个老婆)
39女共侍一夫,羡煞多少男人!可现在是21世纪,宗教领袖不事生产,如何能凭借一套教义,堂而皇之、合理合法地独占这么多资源? 由此可见,在今天印度的一些地方,古老的传统仍然凌驾于现代法律之上。
在印度重婚不犯法的原因,竟然也是它颇受世人赞赏的原因。印度号称亚洲最大的民主国家,被公认为是国际主流社会的成员。它的宗教、文化多种多样,基本上能和谐相处。政府对外也大力宣扬本国的包容精神。比如在今年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印度的口号就是“India !nclusive”(包容的印度)。
可包容精神虽然能迎合西方的味口,对于印度自身未必就是件好事。它在包容了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包容了一切与现代社会所不容的陈规陋习。而社会发展一旦与这些陈规陋习相冲突,就不得不停下脚步。
举例来说。印度教信徒占到印度人口的85%。种姓制度即源于印度教,虽然法律明文废除,但仍然顽固地存在于民间。我略微了解了一下印度教农村的结构,发现了它是一个等级森严、与世隔绝的自治单位。村子中的地主种姓称为“贾吉曼”(jajman),从事手工制造行业工(如铁匠、木匠)的种姓叫“贾特”(jat),从事服务行业(如洗衣、理发)的种姓称为“卡明”(kamin)。不同种姓的人一般不允许通婚。贾吉曼是村子里的高级种姓,村子的管理机构即由贾吉曼出 5人组成,称为潘查亚特(panchayat),意思是“五长老会”。贾特和卡明不得变更职业,也就是说铁匠永远是铁匠,洗衣工永远是洗衣工,他们的劳动报酬由潘查亚特规定,每年一次性以粮食支付。潘查亚特是一切事务的仲裁者,村内如有不同种姓男女私下通婚,可由潘查亚特下令处死。潘查亚特制度一直是印度行政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村庄完全不容于现代社会。一切自给自足,村民不能自由流动,不能自主选择职业,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
传统的束缚迟滞了印度的进步。尽管人口非常年轻,却发挥不出人口红利的威力。经济的确在增长,但获利的只是少数人。从经济上,印度可分割成三个层面:一小部分成功人士或享有特权阶层;一部分城市中产阶级,有一定消费能力,但生活程度可能还不及中国城市的棚户区居民;占人口大部分的城市和乡村贫民,终年辛苦而难得温饱。这几年印度表面上经济增速不低,但底层贫民并未获得太大好处,他们大多数人只是在大城市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每年挣得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勉强糊口。财富增加了,但穷人的数量也同时在增加。在世界银行提供的各国历年人均GDP变化图中,印度基本上就是一条横线。
(某中国公司高管到孟买后拍下的典型中产阶级公寓,当地人相信,他们生活水平至少领先中国八年。)
以前看过对塔塔集团(Tata)的一篇报道。这是一家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60年前,公司向印度的穷人提供饮用水和识字课本。今天,公司向穷人提供水过滤器和快速识字软件。虽然塔塔提供的东西不一样,但印度穷人处境还没变,仍然不识字,没有饮用水。
目前看不出印度具有甩掉历史包袱的能力。也许只有现代高科技才能帮助减轻印度穷人的生活负担,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并且让经济体内的先进部分慢慢地由城市向农村渗透,一点点改变旧有的社会结构。这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同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的表现就值得惊叹了。大凡后进国家要快速发展,赶上先进国家,就必须摆脱旧体制的羁绊,轻装上阵。印度做不到的事,中国做到了。几十年来的战争、灾荒和革命运动,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为今天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再回顾中国的近代史,的确给人以涅槃重生之感,中国人应该为之感到自豪和幸运。流血牺牲挨饿挨批斗的时代结束了,接下来需要全体国民埋头苦干,为自己,为下一代,最终也是为整个民族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至于娶39个老婆,再有钱也不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