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中国经济柳暗花明

东山豹蔚2010-05-15

5月1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民间投资36条”,对经济是个重大利好。

 

2005年,国务院也曾颁布“非公经济36条”,但是在随后几年,民间投资未见改善,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国进民退。相比之下,新36条似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在石油、电信这样一些可能有暴利的行业,仍然不允许民间独资,只能参股。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大多数利润不高而且风险比较大,比如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开办村镇银行。因此有人断言,新36条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但要看到,新政策是在什么形势下推出的。政府08年推出的4万亿刺激计划到现在已经很难再有什么拉动作用;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猛炒楼市,高企的房价已经威胁到了经济;福建发生杀童案,各地竞相效仿,领导人也承认其中存在“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因此,与2005年的情况不同,现在推出36条,其着眼点不在于改良,而在于突破。这种寻求出路的压力将使新36条得以切实执行。

 

回顾自2008年底以来中国对危机的因应,我觉得,中国已经走上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轨道,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层层递进、间或起伏的过程。

 

首先是物质层面的变化。金融危机冲击出口,迫使中国转道内需,提出了一些经济刺激的措施,比如4万亿投资、行业振兴计划、家电和汽车下乡、以旧换新。但这些措施,只能起到暂时的拉动作用,并不能保障经济真正复苏。以家电下乡为例。当初政府计算,每向农村投入1元钱,可以刺激8元消费,于是制定了13%的补贴比例。当时就有机构称,家电下乡可以拉动近万亿的农村消费。结果,09年上半年,家电下乡销售额只有160多亿元。今年虽然增长较快,但销售仍不及预期。家电下乡确实有很积极的意义,可是不足以让中国经济发生质变。其他扩大内需的政策莫不如此。

 

物质层面的措施不具有可持续性,原先的政策已经用到了尽头,中国亟需开启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制度层面的变化。管理层需要放宽对经济生活的管制,给国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同时盘活民间资金,放开信贷,解决私营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变更制度和习惯或许不合乎管理层的意志,但历史从来就是一场群众运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都说满清那拉氏是保守派,扼杀了新政,可她在1905年所采取的变革的激进程度还超过了戊戌变法。眼下,中国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给国民提供更大的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转变发展方式,离不开民间资本的支持。

 

外部环境表面上有所好转,但实际上,一些基本数据——失业、消费等——仍无起色,离摆脱危机还很远。所以,一些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同时渴望增加对中国的出口。这使得中国发展内需的要求更加迫切,也使外部借力中国经济的愿望更加强烈,中国的发展不再是本国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全世界的繁荣。就在36条发布的前一天,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宣布,美国正在重新检讨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政策。他这次来华的主要目的,正是推广新技术。

 

制度的变化具有可持续性,中国若走到这一步,国民经济将爆发出巨大的活力。现在,这一步刚刚开始。

 

未来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将是精神层面的变化。中国终将实现人口城市化,亿万国人的利益趋于一致。新的繁荣将使国人充满信心,开始反思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重建民族精神。到了这个时候,政治与社会的变革才可能成为热门的议题,也有了实现的可能。只是我们离这一天还有点远。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