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要涨到什么时候?
今天有事去了趟中关村,顺便到一家中介问了问那里的房价。涨幅之大,真是出人预料。一位销售告诉我,现在中关村一小和三小附近30多年的破旧房子,卖3万5马上有人抢,甚至4万也不难。他还对我说,前几天有个南方大佬想在中关村东南小区买房,称只要有人卖,价格不超过5万,请马上通知。
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地铁里,我都曾不止一次听见人谈论房子。房价太高,危害多多,拖累经济,最终能获益的只是少数人。即便对已经买了房还完贷的人来说,也算不上什么好事,尤其是对只有一套自住房的,房价涨的再高,也是看不见摸不着,就听个响而已。
政策的调控政策看来不管用,这也不奇怪。因为症结显然在需求这一端,主要不是刚性需求,而是房价上涨预期带来的投机冲动。有些人钱太多,没地方花,扔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也不在乎。还有人铤而走险,动用杠杆炒房。在大城市,房地产已经成为有钱人的搏傻游戏,光限制开发商不起作用。
房价这样涨下去,后果当然很严重。有人认为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中国将不会像日本那样,只承受一个“失去的十年”,可能出现更大的动荡。不过,我认为,目前房价高企只是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但它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008年11月以前,中国经济增长依赖出口,此后转道内需。以近一年多的变化来看,这种转变在不断深入。以家电下乡为例。家电下乡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大内需,它实际上是工业体系向农村的延伸,是对未来城镇化的准备。下乡计划其实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提出,但直到2008年底危机爆发后,才有动力实施。一年多后,政府又大幅提高下乡产品的限价,而且这回家电下乡只是一个更大计划的一小部分。2010年1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农村发展,其意义仍在于拓展农村市场,加速城镇化进程。两会期间,转变发展方式是最热的话题。
但这种转变不会是平稳的过程。出口型经济需要压低劳动者工资,以获取成本优势,生产廉价商品,其内在逻辑为竞次(race to the bottom);内需型经济要提高劳动者福利,改善他们对收入的预期,促进他们消费,其内在逻辑是竞优。两者其实是冲突的,必然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牵扯到政治纷争。自去年底以来的一些事件,比如一批原国企老总落马和足协领导被逮,都和这种转型有关。
经济要转型,离不开民间资本的支持。可现在的情况是:民间资本没有合法合理的投资渠道,有钱人就到一线城市热点地段囤房,推高房价;另一方面,很多民营小企业缺乏资金,被迫去借高利贷,地下钱庄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
中国已经接近一个重要关口。各种财政和调控手段有限,当这些手段用到尽头,压力依然没有解决,再也找不到其他出路的时候,进一步的改革才势在必行。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盘活民间资本。政府有必要放开行业管制,让民间多余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同时改革金融系统,允许私人开办信贷机构。只有做到这一步,经济转型才有成功的希望。
这一切的可能性现在看起来似乎很小,但转型肯定是不可逆转的,外在的压力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大。现在各国为摆脱危机,都在拼命发展制造业,限制从中国的进口。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高技术,如果锅碗瓢盆的市场全被中国占了,不少国家的人就没活路了。所以不光美国打压中国出口,巴西、阿根廷也是一样。这些国家全部希望人民币升值,让不少国人感到气愤。其实,人民币不升值是不对的,人为压制汇率,本质上还是走以廉价商品补贴外国的老路,属于开历史倒车。有人说,人民币一升值,中国的出口就完了。实际上,中国就不应该有出口,中国人牺牲了健康和环境来补贴海外消费者,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即便现在人民币尚未明显升值,中国对外贸易也已经接近平衡,而且很快就要出现逆差了。唯一的出路只有扩大内需。
可惜,从来没有应机立断,只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管理层自身也是个矛盾体,扩大内需,同时还要稳定外需,这就如同烧水时一边添柴一边加冷水,永远烧不开。放出了那么多的流动性,却不让它们进入真正有益的领域,导致现在房价疯涨。看来不到不得已的份上,就很难有什么改变。在金融体制改革有实质性的进展之前,房价还是要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