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中国动车追尾,国家形象蒙羞

马达加西亚2011-07-31

图片来源:《新闻晨报》via网络

中国是一个讲究形象的国度,朝野皆然。中国经济崛起之后,越来越注重塑造和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改善形象,在个人层面,我们习惯叫做包装;但在国家层面,社会主流更认可的说法是“提升国家软实力”。

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包括政治价值观、文化及外交政策等

中国从来没有停止过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努力,直接或间接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连最大胆的人也无法估量。

最近几年,这种投入达到了新的高度,看得见的大手笔世人皆知。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广州亚运会,这些盛会一个比一个恢宏大气,可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年初,斥重金打造的国家形象宣传片隆重面世,各界精英悉数登场,一时赫赫扬扬。

除了这种国家形象的集中展示,各个领域的重大项目也习惯性地被贴上国家形象的标签,从较早的三峡大坝到近期神舟系列火箭升空、中国人太空漫步以及举世艳羡的中国高铁,概莫能外。

这些无疑是中国最好的苹果,他们被国家摆在了最显著地位置,试图传递的无疑是一种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形象。然而,一度被视为中国名片的高铁,最近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次不是因为其屡创纪录的运行速度,而是其重大的安全隐患。

7月以来,中国高铁大小故障不断,其中甚至包括中国高铁网络的明珠、刚刚开通运行的京沪高铁。723日,甬温线两列动车甚至离奇追尾,目前已知造成至少40人死亡。中国工程领域最大最红的苹果暴露出巨大的虫眼!

这一重大伤亡事故发生以来,应急处置、事故调查和善后事宜引发的舆论风暴至今未能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一度传出国门,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

中国高铁技术的金字招牌一夜之间黯然失色,中国的科技名片瞬间蒙上污垢。

然而,这一事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深层损害恐怕远远超出科技技术领域。

追尾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善后处理备受质疑,尤其是救援行动更是掀起轩然大波。核心当事方铁道报自事故发生以来一直支吾其词,王顾左右而言他。短短数天,事件的真相似乎已经随着失事动车的火车头永远沉入了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中。

尽管动车已经实行实名购票制,但伤亡名单迟迟未有定论。而在善后处理中对遇难同胞遗体遗物的粗暴处置,对遇难家属的冷漠,在赔偿金问题上的讨价还价,让一切有良知的人悲痛、失望、愤怒。有家属怒不可遏:“你这买白菜呢?!”

救援行动不力,善后处置强硬,现场处理野蛮,事故调查迟缓,铁老大全程表现出的蛮横传递的是对生命的漠视。事故原因尚未查明,甬温线却在不到48小时之内匆匆恢复通车,这个“奇迹”更是将这种漠视推上新的系统化的高度,以至于网络盛传,某日本媒体以《无视残骸的运行》为题进行了大篇幅的图文报道。中国铁路、中国政府对生命的态度以这样一种令人遗憾的方式传递到了国际社会。

同时,由于公开透明的信息流受到人为地限制,碎片化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微博等网络媒体源源不断地流向社会,流向要求知道真相的大众。这股由民间推动的信息和舆论洪流中,不乏部分媒体因为正常采访报道受限之后的激烈举动,措辞尖锐的报道屡见报端,甚至有部分媒体不惜在头版“开天窗”,以示抗议。这一事件传递的负面信息、揭示的负面形象进一步扩散。

真相已不可考,传言大行其道。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犹记08年汶川大地震,尽管受制于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中国的救援行动远非完美,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的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赢得了国内外的巨大支持和肯定,中国公开透明的形象也大为强化。相形之下,甬温线动车追尾事件的处理可谓彻头彻尾的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事件具有双重的悲剧意味。

风和日丽的时候要展示和维持知书达礼的君子形象不是太困难的事情;真正具有参考意义,也最能揭示问题本质的却要看晴天霹雳之下的反应,是进退有度,还是方寸大乱,这时候才能看出真面目,也只有这时展示的才是最真实的形象,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如果说甬温线动车追尾事件是一场老天安排的突击考试,中国交出的答卷显然不及格。貌似光鲜的国家形象外衣下,无法掩饰的是发育不良的国家机体。

动车追尾事件引发的拷问还在继续,希望这场悲剧引发的讨论和思考能够进一步强化对13亿个体生命的尊重,并且转化为决策层和社会各界的实际行动,这样的根本性改变传递的信息比任何国家形象宣传片都更积极,更有说服力!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