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献血
最近,有媒体报道,今年7月,浙江浦江县出台中考加分新政,规定无偿献血超过4000毫升,直系子女参加中考可获得加分。其中,献血4000毫升加1分,6000毫升加2分,超过8000毫升加3分。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有网友说,如果这项政策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这或许就是一件好事。但在笔者看来,就算是真能“鼓励”更多人无偿献血,这也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增加中考加分项目的一种行为,同时或许也让无偿献血变了味。
目前的中考加分,主要是对学生的特长加分、获得的荣誉加分,这是对学生本人的奖励;而根据父母的情况、家庭的背景对学生进行照顾性质加分,仅限于烈士子女、华侨子女、少数民族子女。然而就是对这类照顾性质的加分,近年来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因而在笔者看来,中考和高考或许是当下中国数得清的几个还能在分数上进行竞争的公正平台。但遗憾的是,这些年,各种地方性的加分政策从没有放弃在这个公正的平台上插手一把的机会。结果,激励的效果不明显,操作的漏洞倒是一览无余,从而造成了现在的加分乱象。
我国目前存在的这种中高考加分项目泛滥的现象,部分原因是由于行政主导,把加分和一些地方行政、利益因素结合在一起而发生的。国家也看到了这种现象,因此从2010年起,国家就已经开始以很大的力度整顿高考加分。前不久公布的国家高考改革实施意见就明确要求,要“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可是现在的一些地方政府还在自己可操控的领域里制定加分土政策。就拿这个献血加分来说,把无偿献血与中考加分结合在一起,表面上是鼓励大家无偿献血,实质上或许是为了地方完成献血的任务。而且,这种行为也把无偿变为了有偿,是拿中考加分作为奖励。除了鼓励功利、不顾本人身体健康的献血不说——有一些家庭可能就为了孩子的加分而献血,而且,也对学生不公平——如果某个孩子的父母不适合献血,孩子就无法获得加分,学生除了抱怨父母不能帮自己拿到加分之外,只有无可奈何。难怪很多网友调侃道,这分明是“拼父母的血”——从以前的“出血”指花钱,到现在变成了真出血。另外,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在这件事上的主观愿望再好,都不能排除无偿自愿献血被道德绑架、爱心要挟的恶性效应。
这种现象暴露出了地方制定加分政策决策的随意性。事实上,除无偿献血加分外,有的地方还有购房加分、引进人才加分等。之所以会有这类加分,是因为有关部门为完成本部门的任务,在制订奖励政策时,都会想到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子女升学问题。加分就这样成了行政部门手中的“礼包”。
回到浙江“献血加分”事件上,从长远来看,它会有损公益本色、违背公益精神,最终得不偿失。与此同时,这一政策也在无形中侵蚀着教育公平。因此,当地政府如果真是从民生角度出发,就应当反思这一政策的制定思路。任何基于功利性、简单利益交换的方式制定的公共政策,它所营造的必然是一个越来越功利的社会。让公益的归公益,分数的归分数,孩子们才有可能真正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无偿献血也不会因此变味,让百姓有所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