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自主性
最近,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美国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9300万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了网络热议。有不少人纷纷提出疑问:在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高校而不选择中国高校?对此,SOHO中国CEO张欣向媒体表示,助学是希望更多中国优秀贫困生能接受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潘石屹也在其认证微博上回应网友,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学生。
笔者看到的对这个话题的讨论,褒贬不一。质疑声主要就是:潘石屹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不把钱捐给国内更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而捐给国外的哈佛等名校的学生?潘石屹是在国内发家的,财富是从高房价中得来,如今为何要对外捐赠?这些问题,看似质疑,但却是社会观念的现实反映,也是如今中国慈善所面临的真实舆论环境。
从网上对潘石屹的质疑来说,有一定的道理:其一是哈佛不缺钱,上得了哈佛的中国学生也不会太穷,而国内高校有的是贫困学子;其二是潘石屹等一批地产商之所以富得流油,是因为很多中国人都在辛辛苦苦地当“房奴”,所以地产商应该懂得感恩、懂得回馈国内百姓,而不应该是到国外捐赠。
但笔者认为,慈善毕竟是慈善,只要去做,就是好事,不能被其他因素所干扰。在那些质疑潘石屹的网友当中,有多少人曾经有过慈善行为?捐助过国内的高校?当然,一般人或许没有潘石屹富有,但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做慈善的重点就在于有没有那份儿心意,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金额的大小,攀比谁给得多谁给得少。另外,也不能带有强迫性质。
做慈善,捐资助学等行为不是缴纳税款,想捐多少、想怎么捐全凭自觉自愿,别人本来就无权干涉。慈善本来就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全凭自主。比尔·盖茨可以捐助全球艾滋病患,可以帮助非洲赤贫人士;而巴菲特也可以向盖茨基金会及其他几家慈善机构捐献价值28亿美元的股票。美国人并没有因此指责盖茨与巴菲特不帮助美国本土的穷人。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让慈善回归它的本质,不要把慈善以外的因素放进来。就拿这件事来说,笔者认为在讨论潘石屹捐资助学的新闻时,不应该把地产商有没有“原罪”的问题夹杂其中。地产商的确不该富得流油,房奴的确不该背负那么重的十字架,但那是另外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网上除了有人拿地产商的“原罪”说事儿,还有人质疑潘石屹给哈佛捐钱,其实是想给儿子提供方便。如果这个假设是真的,那我们就要担心了。要知道,美国知名大学中,中国高管与富裕群体的子弟占了很大一部分——不要以为猫腻仅存在于中国大学,美国大学同样如此——到世界名校的资金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人际通道,就像国内某些商学院的作用?会不会成为降税的通道?这些倒是这件事的堪忧之处。
让慈善回归本原,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一下本质的问题。比如说,国内的慈善机构怎样去改进工作才能少些负面消息?怎么做才能破解信任危机?自己是否应该做些慈善的行动?不管事情大小,钱财多少,关键是全凭自主,有心而为之,量力而行,而不是去评判他人的慈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