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让人“伤心”的助学金

山海看客2013-10-26

最近看了一则报道,沈阳大学某学院为了公平公开,在认定贫困生资格的环节上,要求每位提交申请的学生除了要上交贫困认定材料外,还要在同学面前将自己贫困的家境全盘托出。随后投票选举,得票最高的前5名才能获得资格。

 

一般说来,为了保证某些事情的公平公正,有时候进行一些适当的信息公开,是的确有必要的。但是,公开信息并不是衡量公平公正的唯一标准,有些事情不是简单地把信息公开就行的。

 

就像上面所说的贫困大学生受助资格确定的问题,通过公开的演讲评选,在理论上或有可能提高一些公平性。但问题是,贫困可以说是一位贫困学生的最大隐私。就贫困生评选来说,公开“比穷”有利于趋近公平,但同时,这又是对贫困学生隐私的无情公开,是在贫困生的贫困伤疤上撒盐,再一次伤害贫困生的自尊心,对这些学生的精神伤害是巨大的。

 

笔者认为,沈阳大学某学院的这种行为即使最终获得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那也是一种“恶”的结果,是以伤害贫困生的心灵以及自尊为代价的。如果说学生家庭贫困所造成的物质匮乏、身心疲惫,以及因为贫困造成的心理和生活压力是第一次“伤害”的话,让这种事实上的个人和家庭隐私完全曝光在同学面前,无疑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二次伤害”。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基本的教育常识,应该懂得尊重他人。

 

通过学生演讲、再投票确定资格,这个貌似公平的做法,其实存在着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伤害自尊。一般来说,即便是出身贫穷家庭,大学生们也在同学面前羞于启齿,他们常常为此抬不起头来。但是,通过公开比穷,等于是当众“自揭伤疤”,那些本来不想让别人知道家庭困难,可这样一来便众人皆知。说是为了公平,实际上是贬损了他们的人格。另外,笔者认为该校的有关人员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只从自己简单方便考虑,不愿意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试想,如果他们是贫困学生的话,他们是否愿意被迫做这样的事情?

 

为了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和社会资助等等,政策的出台让众多的贫困大学生沐浴到了阳光,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情。但沈阳大学的这种做法是建立在对于贫困大学生人格尊严贬损的基础之上,它不仅影响当下,还会影响其未来甚至一生。而当这种做法连同后续影响被放大时候,就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就会让他们一辈子失去自信。

 

学校为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提供助学金这本是一件好事,是一件有利于学生及其家庭的好事,也是有利于学校的好事。很多有志青年学生就是得益于助学金而完成了学业,成为国家和家庭的栋梁之材。按理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运行,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总结出助学金的管理与发放办法了,可是为何在今天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何还在好心办坏事?

 

作为高校,相关单位和机构应当要完善贫困生有效评定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多做实际调查,让贫困大学生感到助学金的发放是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体现教育社会公平的具体举措,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而不是让他们感到“伤心”的助学金!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