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没有房子你幸福吗?

山海看客2013-05-25

最近,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机构发布了一份名为《人民幸福“中国梦”——中国家庭幸福发展指数研究》的报告。报告中称,目前我国有1/3以上家庭感到非常幸福,健康、人际关系、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感等是当前影响家庭幸福的重大因素。其中,有36.3%的受访家庭表示非常幸福,47.5%表示比较幸福,选择一般的占到14.7%,比较不幸福的有1.1%,还有0.4%表示非常不幸福。这到也没有什么,因为幸福与否毕竟是有个体差异的。

 

而这份调查结果还显示,无房族中,感到“幸福”的比例为76.1%,“不幸福”的比例为3%;而有房族的相应比例,分别为84.2%1.4%。对有房族而言,房子数量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大;认为自己居住面积非常大的人群中,感到“非常幸福”的人达67.8%,是“认为自己居住面积较小人群”比例的两倍多。

 

同时与此问题相关联的收入分配公平性问题也在该调查中显现出来,不仅收入的绝对值,而且收入的公平程度也日益成为影响个体幸福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较高收入的人群幸福感也较高。非常幸福的家庭2011年平均收入为6.01万元,比一般及不幸福的家庭(4.47万元)要高34%45.78%的受访者认为公平程度“一般”,20%左右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低于应得水平。

 

笔者认为,就今天而言,在一般人的认知中,房子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重心,房子早已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搞得焦头烂额,早已把我们分成了有产阶级和房奴两种人,房子俨然成为了身份的标签和地位的象征。可为什么在这个报告中房子却成了无关幸福的东西呢?

 

按照这个调查报告的逻辑,其所谓的幸福是有其具体所指和意义的。在其调查中,房子的比重没有占那么大,所以无房的人也可以按照这个体系得出幸福的结论。再或者在调查者眼中,那些无房的人生活得如此开心和无忧无虑,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房子看作为是生活的重心,他们把生活本身的幸福看成是生活的目的,所以,有没有房子都可以幸福。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并不是真实的,就拿自然界来说,各种动物还有自己的窝呢。

 

实际上这份调查的这个结论需要客观地看待。即使这个结论是准确的调查,是忠实于调查对象的结果,我们也不能就简单地说:瞧,房子根本就没有成为生活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即便没有房子,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是依然很高?这样的判断是流于表面、脱离实际。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房子确实是一个事关幸福的举足轻重的指标,就算被调查对象不看重这一点,政府和社会也应该看到这个现实,也应该为此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房地产市场。

 

另外,《人民日报》最近刊登的一篇《莫让青春染暮气》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篇文章称本该充满活力的80后却显得暮气沉沉。原因是什么呢?有媒体就此话题做了进一步调查,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认为是“社会原因,生活压力太大”所致,12.8%的受访者则认为是“个人原因,性格问题”,9.9%的人认为是“周围环境所致”。可见,因生活压力导致年轻人精神状态发生改变的观点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那么,究竟哪些具体的压力让年轻人容易变得暮气沉沉呢?高房价、工作竞争和生活经济问题成为压力源中的前三位,其中85.6%的人选择了“高房价”,成为当仁不让的首位。

 

由此可见,房子对于中国家庭而言,不仅仅是家庭最为贵重的固定资产,更是一个“家”的概念。一位学者曾说:目前,全国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年轻一代如果不“啃老”,到退休都买不上一套自己的房子。这种状况无疑对家庭幸福感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有多少人因为没有房子而在交友、结婚的道路上充满坎坷?虽然“丈母娘推高房价”是一种戏说,但是丈母娘的确会对未来的女婿提出住房的要求。毕竟,自己有房子可以带来更稳定的安全感,可以少一些居无定所的紧张。更重要的是,房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一个权利的保障。有些地方落户必须有房子,孩子上学必须有房子,(看看现在北京和外地的家长们为了西城、海淀的学区房争到了何种地步!)甚至找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房子。当房子成为别人评价一个人,给予一个人待遇的指标时,这个东西难道真的无足轻重吗?真的无关于幸福吗?

 

面对这种“无房也幸福”的结论,我们不能因此乐观地认为,房子真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更不能说,房价还没有那么高,房市还没有那么变态,否则有房为何幸福,无房为何也幸福?只有从实际层面看到房子的重要,才能真正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让房子不在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