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应急政策的朝令夕改

山海看客2016-12-03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11月30日晚上10点多,石家庄教育局官网发布信息称,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紧急通知,12月1日8时起,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应急响应,中小学校、包括民办在内的幼儿园停课。然而4个小时后,即12月1日凌晨2点多,石家庄市教育局再发通知,各中小学、幼儿园正常上课,停止一切户外活动。由于正常上课的通知在深夜发出,许多人并未及时得悉,包括当地有报纸在12月1日的头版头条还是“停课”的报道。这件事情一出,让很多石家庄的市民哭笑不得,不少人纷纷吐槽自己遭遇了政策的“夕令朝改”,并且认为此举太不严肃。

 

在现实中,因为重度雾霾而采取限行、停课等措施,确实是一个需要看天气状况的事情,要随时根据气象指数来调整应急响应等级,从而出台相应的城市管理政策。但管理部门也应该意识到,这种频繁的应急响应,有可能突破城市管理的一大忌讳:市民接受政策需要一个过程,倘若政策措施变化太快,容易让百姓得到的信息混乱,措手不及。

 

大家知道,管理城市的一个很重要职能,就是给市民以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波动感。像在雾霾天这种重污染天气管理调整的问题上,政府也得努力给市民留下足够的反馈时间,还要有意识地把握时间节点,增加一些信息传播的时间,不能“半夜鸡叫”。比如说,出现雾霾天气,关于限行或者不限行,关于停止户外活动还是干脆停课,可以将时间略微拉长些。第二天要实行的政策,至少也要在前一天下班之前,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出去。

 

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人都有手机,而且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利了。但对于直接影响到百姓衣食住行行为的政策来说,政府不能认为所有人半夜都在刷手机看消息,更不能假设所有人在早上眼一睁开就要看信息,研究一下今天需不需要送孩子上学,然后再起床出门上班。所以,像这种停课令说改就改,而且还是在深夜改,不仅是折腾家长和孩子的问题,更关系到应急响应的科学性和执行情况。制定应急响应办法有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有没有科学依据?应急启动是否建立在科学监测预报基础上?各部门有没有联合行动、协调一致?这些问题,比是否停课重要得多。

 

另外,在具体管理上,管理部门也应该增加一些系统性思维,不能各管一段。现在很多城市关于大气污染的城市管理,涉及了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分工不同,但不能各自为政,没有时间概念,等到具体影响市民出行的政策出来时,已经到了半夜;而要做一次政策修订时,又已经到了后半夜。

 

对于百姓来说,他们是不喜欢被反复多变的政策“折腾”的。因此,对政府部门而言,把政策发布了,不等于就把自己的事儿做完了。政府应该知道,确立透明、公开、畅通的预警信息的发布规则至关重要。在发布涉及民生,特别是突发情况预警和应急措施时,需要迫切确保预警信息本身的准确性,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要让百姓知道政府的所作所为确属事出有因,而不能语焉不详。像此次石家庄“停课令事件”暴露出的事后相关部门对应急预案解读口径不一的问题,就有可能削弱政府公信力,让人怀疑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落实力度,从而导致政策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