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地”去毒不容置疑
最近,引发百姓强烈关注的一条新闻,莫过于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遭遇“毒地”污染,出现健康问题的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于去年搬迁新址后,许多学生先后被检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个别学生查出患有淋巴癌等。而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经是三家化工厂,学生们的身体异常情况与化工厂“毒地”相关。
大家知道,对于任何人来说,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天,而这样令人心惊的环境污染事件,是把百姓心里的天给捅漏了。随即,有关化工企业搬迁后的土地治理检测、学校选址、搬迁时间的各种质疑开始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蔓延。
4月17日,央视针对该事件进行了调查报道,对该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述。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直以来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的校方,居然在报道的第二天就通过网络发布公开信,承认央视新闻报道基本事实总体无误,但指责“存在一些‘硬伤’,包括引用的数据、观点,甚至镜头语言,都带有强烈的导向性”。还称该校的外教感觉良好,非常喜欢这里,认定学校环境没有问题。这份声明一出,学校的这种不见任何悔改之意、明显避重就轻的回应立刻引来了大量网友的质疑和反击。“外教感觉好就代表没事吗?”、“既然报道符合事实,那么所谓的硬伤又是什么?为何不能明说?”、“学生的健康受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
事情在随后得到了转机,18日凌晨,常州市政府新闻办回应称,常州市委、市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联合调查工作组,表示对环境污染“零容忍”,本着对师生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迅速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处置,对存在的问题绝不姑息,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至此,在获得舆论的强烈聚焦和相关部门的介入之后,这起事件的处置才进入了一个正向的轨道。虽然事件的具体责任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但从性质上看,或已经可以基本确认这应是一起不折不扣的因为“毒土地”而带来的环境伤害事件。因此,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该事件所暴露的问题,远不只是环评程序的失守这么简单,而是以“事故”的方式再度提醒人们,“毒土地”问题已到了无法回避之时。
笔者在网上查了查关于和“毒土地”相关的新闻,其实早在2012年,就有媒体以“毒地潜伏”为题披露了“毒土地”现象:近年来,在各地政府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期间,占据市区优越位置的一些劣势工业企业,纷纷通过易地、搬迁改造,退出繁华地段,其遗留的大量毒地亦随之被暴露于城市的阳光之下,其中有不少毒地未经治理,就被“正常使用”。而由“毒地”所制造的伤害事件,此次的常外事件更非第一起。此前全国多地都先后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中毒事件,只是因种种原因而未引发舆论的普遍聚焦。
据相关部门在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透露,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然而,和这些触目惊心的情况相对应的,是这些“毒地”治理的漫长、无序和举步维艰。
由此来看,一个企业的肆意排污,带给当地人民的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难以消解的灾难。如果再不转变眼下这种贪图眼前的小利,放纵污染、逃避问题的做法,那剩下的土地,又能够在这样的疯狂排污、缓慢治污中坚持多久呢?我们以及自己的后代,又能有多少时间去等待这些污染慢慢消解呢?
笔者认为,这种土地污染的代价绝对是一个“天价”,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承受的。因此,政府应该对身边的“毒地”等污染源,进行拉网式筛查,拿出整治修复方案;环保部门要挣脱地方利益束缚,对不合法的项目亮红牌;还要完善环境评价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引入专业监督和公众参与,让环评真正形成硬约束,而不是为污染企业和违规建设背书。要让排污企业受到真正的惩罚,让环境监管不再是走过场的拿钱盖章。
无论何时何地,人的生命与健康都是最珍贵的,也是最脆弱的。如果我们到今天还对“毒地”污染的现状和治理计划犹犹豫豫遮遮掩掩,恐怕有一天,我们这片辽阔的土地,会因为污染而放不下一张干干净净的课桌,甚至没有了我们的容身之所,立锥之地。所以,“毒地”去毒,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