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中国商人”十年风云路

Judy2011-12-30

2012年即将到来,蓦然回首,《财富》(中文版)的“年度中国商人”评选已进入第十个年头。

“中国商人”报道是财富(中文版)每一年开始的重头戏。入选的中国商人,其管理的企业必须是行业领先企业。管理者或者实现营业收入的大幅提升;或者完成了重大交易,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或者在管理上获得认可。

自2002 年《财富》(中文版)首次推出“中国商人”报道以来,共有10 多位中国企业家入选,其中包括张近东、马云、杨元庆、王宪章、李书福和陈东升等著名国有和民营企业家。

值此十年之际,盘点一下历年以来每一位“年度中国商人”的获奖者,我们即可绘出一幅中国商界风云变迁的人物画卷。

张近东:2010年度中国商人

苏宁集团董事长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创业故事。年轻的创始人自幼父母病逝,与奶奶相依为命,20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卖空调起家,1990年代在中国率先建立家电连锁的商业模式,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将公司打造成销售收入接近1,500亿的企业王国,推出了苏宁品牌,以令人惊叹的方式缔造了近百个千万富翁。而他自己则成为身家280亿、中国最有价值的首席执行官。这段必将载入中国商业史册的传奇的创造者就是张近东,他对中国零售业乃至商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张近东同时创业的企业家,如黄光裕、陈晓和张大中似乎都无法摆脱创业公司从成长到动荡、甚至衰落的命运,但是,“苏宁就像是一架高速驰骋的飞机,张近东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始终确保它的平衡。”晨星中国股票研究员谭嘉萍说。(查看原文

沈文荣:2009年度中国商人

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

2009 年对沈文荣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经过 30 多年努力,他所领导的沙钢集团实现了公司多年前制定的发展目标之一 ——进入《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一时间,这家坐落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的钢铁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让人惊奇的是,作为 2009 年中国唯一一家进入世界 500 强的民营企业,沙钢集团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

生于 1946 年的沈文荣 1968 年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沙洲县锦丰轧花剥绒厂。该厂 1975 年投资 45 万元进入钢铁行业,后主业转为钢铁制造,并更名为沙洲县钢铁厂。1984 年,38 岁的沈文荣开始担任沙洲县钢铁厂厂长。在接下来的 20 多年里,他不仅把全部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这家钢铁厂,而且也证明了自己是钢铁天才——或者说商业天才。他准确抓住了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每一次机遇。一次次不被人看好的大胆决策事后都证明是正确的,使沙钢在全中国数千家小钢厂中脱颖而出。一无资本优势,二无政府背景,沈文荣凭借超前眼光、魄力和对钢铁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把沙钢打造成今天的世界级钢铁企业。(查看原文

任建新:2008年度中国商人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

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时代,买进或者卖出一两个业务部门对 CEO 来说不足为奇。可是,如果这个公司的价值在集团中排名前列,而且公司 CEO 从零起步领导这家公司奋斗了25 年,而且是中央企业引进海外投资的破冰之旅,那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了。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恰恰就是这样做的。2008 年 10 月,他以 6 亿美元的价格将蓝星化工的 20% 股份卖给了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公司黑石集团,交易现已正式完成交割。他要以此来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突破,并且用更多的现金助力蓝星的高速增长。

任建新的朋友以及与其共事几十载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作为一个事无巨细的管理者,他鼓励手下的管理者亲力亲为,将点滴的小事积累成伟大的事业。高尔夫并非他所喜欢,他的习惯是每日步行五公里。《毛选》他读过 11 遍。每天在办公室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节假日也不例外。(查看原文

杨元庆:2007年度中国商人

联想集团董事长

凭借2007年的业绩,杨元庆带领联想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与此同时,在收购IBM PC后,公司实现了‘更大的规模、更多的利润、更高的效率’,这也标志联想这一海外收购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联想收购 IBM PC 后,杨元庆不再担任新公司的 CEO,而是出任董事长,CEO 由以前 IBM 负责 PC 业务的史帝夫•沃德担任。在此之前,杨元庆的管理经历都是在中国,工作语言也一直是中文,并购后遇到的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挑战显而易见。这个挑战也是许多中国企业家收购国外企业时遇到的。但此时的杨元庆做出了一个与其他中国企业家大相径庭的决定。为了解美国文化,学习英语,当然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联想的国际业务,他举家搬迁到了美国。如今,他可以用英语自如地交流,而且能够用英语演讲。联想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和俄罗斯区总裁陈绍鹏告诉我们:“元庆现在面对西方人会用英语进行演讲,这确实是让我吃惊的一个变化。”当《财富》(中文版)记者向杨元庆请教学习英语的诀窍时,他说:“也是逼出来的,不逼不行。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多看书,多看电视,多开会,多与人沟通。我则更彻底一些,把家搬到美国去,这样学习的时间就能有充分的保障。” (查看原文

李书福:2006年度中国商人

吉利集团董事长

2006 年 1 月 8 日,全球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底特律车展首次迎来了中国汽车。在 Cobo 会展中心约 100 平方米的吉利展台前,一辆银色的自由舰接受全世界汽车同行的检验。在合资模式控制的中国轿车工业中,以价格低廉而著称的国产自有品牌吉利汽车向通用、福特等全球汽车巨头发出挑战。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的一位记者甚至在吉利展台前惊呼: “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是汽车的未来。”

也许这一切仍言之过早,但吉利已经创造了奇迹。在中国 3+6 的汽车格局中,吉利是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他的对手不乏上海大众、一汽丰田、长安福特、东风丰田、华晨宝马这类赫赫有名的大玩家。它们在原国有汽车公司的基础上与国际汽车巨头组建合资公司参与竞争,即使是吉利最贴身的经济型轿车竞争对手,如奇瑞、一汽和夏利等,也是国有企业。这些对手在银行贷款、税收返还上与国家保持著天然的血缘联系,它们依托国外先进的技术平台和强大的资金投入,站在远远领先于吉利的起跑线上。这就像一场方程式汽车赛,配备精良的法拉利车队已经出发近半程,而一个不知名的新选手才跌跌撞撞驶出起跑线。(查看原文

马云:2005年度中国商人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2005 年 11 月 24 日,北京,中国大饭店。“好久没有回杭州去了,要在杭州泡泡,到西湖看看,我这两天需要西湖的清静。”阿里巴巴 CEO 马云略带倦意地说道。此时,中国互联网业最大一起并购案发生后已经过了三个多月。

雅虎和阿里巴巴是在 8 月 11 日宣布双方达成战略性《股权收购和赠股协议》的。根据协议,雅虎将出资 10 亿美元分别收购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的股份,同时将雅虎的中国资产及所收购的淘宝网股份赠予阿里巴巴,换取阿里巴巴的股份。协议履行后,阿里巴巴拥有 100% 淘宝网的股份以及雅虎品牌和技术的无限期使用权,而雅虎则持有阿里巴巴 40% 的股份,但只享有 35% 的投票权。马云打造中国电子商务帝国的梦想也因此初具雏形。他踌躇满志地告诉《财富》(中文版): 阿里巴巴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第一家市值超过 100 亿美元、年收入超过 100 亿人民币的互联网公司,而且要创造出 100 万个就业机会。(查看原文

陈东升:2004年度中国商人

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

上个世纪 70 年代,湖北天门有一位对世界各地的信息如饥似渴的初中生陈东升,他每天都要看新华通讯社出版的一份报纸《参考消息》,因为该报纸的内容大多是转载世界各地媒体的文章。当时陈东升还经常听到一句话:“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并不了解其含义。1983 年,大学毕业的陈东升被分配到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研究室工作,开始接触到大量的国外刊物,他最感兴趣的是《财富》500 强排行榜。他发现每个国家的世界 500 强企业数量与其国家的整体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坚信国家强盛一定会表现为企业的强盛,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有世界级的企业,这也成为他日后创办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康人寿”)的主要动力。“不研究 500 强,我也许就不会选择保险业,”泰康人寿董事长兼 CEO 陈东升对财富(中文版)说。

2004 年,中国保险行业的增长率只有 9%,但泰康人寿的增长率高达 32%。与此同时,泰康成功发行 13 亿元的次级债,为未来的扩张奠定了基础,陈东升也由此获得财富(中文版)年度中国商人的荣誉。(查看原文

王晓初:2003年度中国商人

当选时任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现任中国电信董事长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集团”)是当之无愧的领导者。2002 年年底,集团的用户市场占有率超过 2/3,实现营业收入 1,637 亿元,名列《财富》世界 500 强第 230 位,是仅次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中国第三大企业。而集团近 80% 的收入和几乎全部利润均来自于同时在香港和纽约交易所交易的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2003 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收入和 EBITDA(指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收益)同比分别大增 39% 和 35%,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与此同时,中国移动(香港 941、纽约 CHL)的股价也开始回升。而这一切,都与王晓初加盟中国移动以来近四年的管理密切相关。(查看原文

王宪章:2002年度中国商人

当选时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

2002 年,中国人寿的营业收入达到 1,200 亿元,保户人数超过 1.5 亿,占有国内 60% 的市场份额。王宪章和他管理的中国人寿的名声已远远超出保险行业之外。

叁年前,一纸调令让主持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的王宪章来到了北京,接掌中国人寿的帅印。叁年后的今天,王宪章管理的中国人寿不但牢牢占据行业老大的地位,而且其收入规模跻身中国企业十强。参照 2002 年《财富》全球 500 强排行榜,中国人寿的营业收入相当于第 350 名的水平。此前的两年,它的保费收入分别为 652 亿元、813 亿元,叁年平均以 50% 以上的速度递增,远远高于 30% 的行业平均增长水平。(查看原文

2001年度中国商人(8位)

2001 年的全球经济寒风瑟瑟。但是在中国,人们却意外地感觉到了温暖和慰籍:加入 WTO,中国在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申奥成功,让体育成为中国经济的助推器;而在全球经济阴云密布的艰难时世中,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同时,一批中国商人战果累累。

汪力成:抓住机会的赢家

浙江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不认为自己是 2001 年中国企业界的“偶然英雄”。但这位 42 岁的浙江商人确实紧紧抓住了各种偶然的机会。

最早以做竹器雨伞起家的华立集团多年来是国内最大的电能表生产商,近年来它除了积极参与杭州的房地产开发外,还在国内和国外展开了一系列的资本收购运作:在国内,华立收购了 ST 川仪和 ST 恒泰,把触角伸进了生物医药和高科技农业等领域。在美国,华立收购了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PFSY)这家纳斯达克的上市企业。2001 年华立集团营业收入 28 亿,实现利税 4 亿,利润 2.6 亿。

杨凯生:敢吃螃蟹的大债主

华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凯生有一块与众不同的手表:它的时针运行方向是逆行的。事实上,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不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将很难完成艰巨的处理不良资产的任务。

两年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中国政府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长年累积的 1.4 万亿元巨额银行不良资产转移到了中国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身上。这四大债主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处理掉这些陈年烂帐。

张瑞敏:持续 17 年的奇迹

从 1984 年以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名声就与日俱增。这位脑子里充满现代各类管理思想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企业领导,在 2001 年继续收获着各类荣耀,包括入选《福布斯》全球版封面人物、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授课等等。

张瑞敏的魔力来源于他的海尔集团。80 年代初 36 岁的张瑞敏一把大锤子砸出了海尔冰箱的品牌,优质的质量和服务至今仍为这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带来滚滚财源:2001 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突破 600 亿元,比去年增长了 50%。而在此之前的 16 年中,海尔的年销售额增长率近 80%。2001 年,海尔生产的白色家电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为四分之一。在全球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海尔冰箱排名第二,洗衣机名列第叁。

卫留成:中海油的二次上市

2001 年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卫留成来说是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他所得到的荣誉加起来足以弥补过去两年中他所遭受的失意。

1999 年 10 月,卫留成率中海油冲刺香港和纽约证券市场大败而归。中海油的失利为同样冲刺海外资本市场的中国国企扮演了先烈的角色。“1999 年 10 月兵败纽约时,我曾经说过要从租住的四季饭店的 44 层往下跳当然那是种夸张的说法。”但是,卫留成承认,他那天确实和同事们抱头痛哭。首次上市失利的阴影一直笼罩了卫留成一年多,因为他知道,作为中国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首家整体推入海外资本市场的大型国企,中海油肩负的责任太大。而就在此后不久,后来居上的中石油、中石化又先后在海外资本市场成功登陆,卫留成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在叁家石化企业中,论资产,中海油质量最好;论管理,它的国际化程度最高;论创收,它的盈利能力最强。可中海油这次为什麽却翻了船呢?

鲁冠球:乡镇企业常青树

56 岁的鲁冠球已经是他所领导的万向集团的一个象征了。可以说,浙江这家以制造销售汽车零部件“十字万向节传动轴”起家的企业就是鲁冠球,而鲁冠球也就是万向。

从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史来看,鲁冠球的长期存在就是一个奇迹。1969 年 7 月,鲁冠球带领当地 6 名农民,拿着自己积攒的 4,000 元创办宁围公社农机厂。从那时候起,鲁冠球作为企业家的好运气就一直伴随着他。

仰融:汽车业神秘黑马

华晨集团董事长仰融这个名字是真名吗?在 2001 年的中国企业界,这个背景神秘,口气又很大的人闯进中国汽车业,制造了不小的波澜。

对普通中国人来说,要完全理清华晨的脉络,也许是不可能的事:至少有四家纽约、香港、上海上市公司的“大华晨”被视为令人惊奇的迷宫。人们熟悉的只是它的两个品牌:金杯轻客与中华轿车。而在这两个品牌后面,是一种了不起的、在一汽和二汽和上汽之外的模式:无国家重金投资,主要依赖大胆、精巧的资本市场融资来支撑数十亿的投资需求。

宁高宁:整合行业鲸鱼出水

华润集团 2001 年在国内名声大噪,起源于它携数百亿资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国内多个行业进行大肆收购。

华润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宁高宁曾为行武中人,这位 43 岁的少壮派拥有山东大学经济学文学士学位及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2001 年,在宁高宁的带领下,华润的整体业务重心在向中国大陆转移:6 月,斥资 12 亿投资湖南鲤鱼江电厂,并协议部署 15 亿元控股东北制药;8 月,从万科手中买下万佳百货,加快向内地零售业的扩军步伐;9 月,收购华远股权,短短两年中将华远、万科两大房地产巨头收入囊中,一跃成为地产老大;10 月,与蓝剑联手制造并购大案,使中国啤酒业座次重新排定,华润通过资本力量整合啤酒业。

王文京: 知识英雄 财富神话

在中关村众多的“知识英雄”里,用友软件董事长王文京 13 年来都不算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但半年以来,王文京的故事几乎成了神话。通过这家他持有 55.3% 的软件公司的上市,王文京从身无分文的穷书生成为身家一度高达 50 亿元的富豪,他一手缔造的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也牢牢占据着中国最大独立软件厂商的领袖地位。

王文京的激动瞬间是在 2001 年 5 月 18 日。当日,用友软件在中国 A 股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用友创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多项纪录:首家采用核准制发行并上市的股票;发行价、开盘价、收盘价创下股市开市以来的最高纪录,当日的股票成为沪市股价拆细以来的第一只百元股。(查看原文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