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搞好访问的艺术(四)

观化者(李全伟)2011-08-11

搞好访问的艺术(四)

提问的技巧

  《记者的素养与技巧》一书认为:记者与其说是“记”者不如说是“问”者。如何提问,是很有学问的,基本要求是:问得自然、问得明白、问得简洁、问得有特色。

  提问分两种:开放式与闭合式。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把采访提问归纳为开放式与闭合式两大类。

  开放式问题范围很大,可以长篇大论回答。比如问一个企业老总:“你对中国加入WTO怎么看?”这就是一个开放式问题。采访对象的回答有相当大的余地,甚至可以做长篇的谈话。反之,如果问这位企业老总:“你的员工平均年龄有多大?”这就是一个闭合式的问题。回答肯定是简洁的。

  如果一开始就提闭合式的问题,采访很可能失败。像2001年联想公司裁员,我在采访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经理鲁灵敏时,如果上来就问:“你们这次打算裁员多少?”这样一个闭合式的问题,很可能对方就不会接受采访。因为裁员是一个企业很敏感的问题,对这个字眼人家很忌讳,这时就可以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再自然引出裁员的话题,当然要按联想公司解释的“进行人员优化”的字眼去问。

  可见,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不是绝对的,可以互相转换。

  有记者前辈总结出提问八法,我认为是比较全面的。

  第一, 单刀直入式。把采访的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来。

  第二, 迂回曲折式。有时单刀直入提问,往往得不到真实的材料,那就不妨来个转弯抹角。

  正如成语所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制造一些假象消除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你就可大胆采访了,不过实施这种方法要慎重,不要弄巧成拙。

  第三, 耐心启发式。

  第四, 虚心求教式。

  第五, 激将式。

  第六, 错问式。有时为了获得材料,提问也可以用“错问式”,即提出明明是错误的问题来考察、试探、了解被访问者的真实观点。

  第七, 诱导法。体育记者鲁光前辈介绍说,诱发感情的询问,往往一问就引出一大段精彩的东西。

  第八, 幽默式。采访是一件严肃的事,但是有时也可以提出一些幽默的含蓄的问题,引导对方回答。

  提问注意七点:

  第一, 提问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们有时采访,正好碰上被采访对象有不快的心事,或者有什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事,但你却偏偏要去问,这就不好。

  第二, 注意语言。

  第三, 提问时要顾及对方周围的人。

  第四, 在一个问题谈完之后,每提下一个问题时,应该有所停顿。

  第五, 如果事先知道采访将在匆忙和闹哄哄的情况下进行,那么,请你务必将你要提的问题事先写在卡片上或笔记本上,以免到时遗忘,失去采访的机会。

  第六, 不要逼问、诱问和套问。提问应尽可能客观一些。

  第七, 记住你提问的目的,是要让被采访对象充分地讲,自己不要讲得太多。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水平往往从提问上体现。如果只是平来直去,可能达不到采访目的。尤其是对于敏感新闻的采访,更能注意提问的技巧。

  1998年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禁止传销的规定,报社领导要求我采写有关的报道。我首先想到去最大的传销公司――安利公司采访,联系到该公司副总经理后,我就琢磨如何把握一些敏感的问题的提问。

  一个问题是安利是不是在搞“老鼠会”。我想如果直接提问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见得会有很好的回答。我就运用了先扬后抑的方法,先提到安利公司目前是世界上较大的企业,生产许多产品,它们的总裁到中国访问得到了吴仪的接见,之后再把话题转到安利的销售形式,请他们解释他们有没有问题。这样一来,增加了对方的好感,对方很高兴地谈了安利的看法,指出安利的销售形式是全世界通用的,不是老鼠会,而属于比较正当的销售方式。

另一个问题是安利产品的价格和利润问题,这样的问题一向是企业的敏感问题,如果问得不好就不会得到满意的答复。我想也不能直接问,就采取这样的方式,先说“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说安利产品存在着暴利,贵得没边,不知你们是不是这么认为?”这么一问,被采访人激动了,先给我解释安利的产品都是浓缩性产品,价格当然要高;再跟我解释,安利也有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账目是公开的,是不能存在暴利的。他甚至给我看了一些国外上市公司的数字。这样的提问我获得了想要的答案,最后写出了《传销将遭灭顶之灾》一文。

访问好不同的对象

  采访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热情开朗,说话滔滔不绝;有的内向羞怯,不爱主动说话。遇到采访对象善言,且言之有物有条理性,他就会讲出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或观点;遇到不愿协作或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那就全看记者的本事了。

  对不愿协作者,记者要主动拆除其心理的问题障碍,使其乐于接受采访;对于沉默寡言者,要创造谈话气氛,激起他的谈话热情。

  一次, 我在采访留学话题时,就遇到了不愿接受采访者,当时社会上有议论说,一年全国由于留学流失4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我想就这个话题采访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有关负责人,打过两次电话,对方都拒绝了。碰了钉子后,我思考可能直接采访不行,于是我把采访话题变了一变,从国外学生到中国留学的情况来采访我国留学产业的问题,结果这样的采访一下子得到对方的积极响应,一位副主任和一名处长主动接受了我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也问到了我一开始想问的问题。最后写出的报道更有新意,更全面。

  对于沉默寡言者,记者要注意先不要进行直接采访,先营造谈话气氛再展开正题。我2001年采访过一位网络公司的CEO,该人比较不爱说话,一般是你问一句他说一句,再多的话没有。由于在采访时不能激起共鸣,就不会有很好的采访效果。我当时很着急,就暂时不问拟好的采访提纲上的问题,而是先谈对方的学习、创业的经历,这样对方的话才逐步多一些,再不失时机地问采访问题就得到了比较满意的回答。

有些IT企业的技术人员比较内向也比较难访问,这时可以先从最小的简单问题问起,10岁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上大学后记得最清楚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学计算机、什么时候开始编程序等等,然后问具体的事情,第一次合作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和谁一起等等。不要问没有意义的高谈阔论性的问题,也不要随便问别人今后有什么打算等,问他也说不清楚。内向的人你不要随便打断他,要保证他的思维连续性。最基本的顺序就是时间顺序。最高的顺序是逻辑顺序,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觉得场景特别重要,就要问得非常细致,包括穿什么衣服,桌子上有什么等等。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