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搞好访问的艺术(三)

观化者(李全伟)2011-08-02

搞好访问的艺术(三)

对访问获得成功的思考

  在访问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每一个记者都希望访问获得成功,这里面有许多技巧。记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体会才能逐渐熟能生巧。以下的一些思考是根据我在这次学习期间许多老师的讲授、阅读有关的书籍及自己在访问实际感受而得,不足之处请指正。

  采访对象分三种:

  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对此记者最省事,但要小心,不要让写出的报道成了一面之词。

  不愿接受采访的人。记者言谈要恳切,要使他相信你了解他并愿意倾听他的讲话,提问要婉转、中肯、有启发性。

  有意逃避躲闪的人。对这种人,记者就要努力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千方百计接近他,先熟悉,再访问。

  访问的技巧,必须亲自去体验,虽然每个优秀的记者访问的技巧各有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九要九不要:要启发,不要逼问;要求教,不要审问;要引导,不要急躁;要灵活,不要死板;要热情,不要冷场;要稳重,不要惊叹;要谦虚,不要浮夸;要掌舵,不要放马;要求实,不要编造。

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采访要与人打交道,而这些人一般都是陌生的。怎样才能够与采访的陌生人迅速熟悉起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佳的采访效果,这是一种艺术。记者、作家黄宗英的办法就是与采访对象交朋友、心换心。现在许多记者不大采用这种方式,但在访问中一定要注意取得对方的信任,营造最佳的访问气氛。

  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首先要接近采访对象,缩短记者和他的距离,有的人把接近采访对象的“由头”归纳为如下五种:

  其一,从种种经历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其二,从熟人、熟事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其三,从兴趣、爱好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其四,从同情、关心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其五,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或者彼此曾经从事过同类工作,或者受到同类教育等等,找到接近采访对象的“突破口”。

  记者通过充分的准备,掌握了接近采访对象的“由头”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拉近跟采访对象的距离。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跟一个陌生人不可能深谈,而跟一位你信任的老友就可以畅所欲言。成功的访问就需要采访对象把记者当做老友那样信任。这时访问最初的半小时最关键。

最初的半小时

  IT企业中有许多研发人员,他们一般不善于长谈,面对记者也没有经验,一见你打开笔记本或录音机就紧张万分,不知说什么好。这时记者必须让他放松下来,采用的方式可以是这样的:请采访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先把他的工作成绩讲一遍。一般他会比较乐意讲,并且所讲的也对报道有所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让他讲套话和大道理,只需要按照时间顺序讲,什么时候有想法,什么时间开发第一个版本,什么时候升级版本,这个时间尽量控制在半小时之内。在这半小时听的过程中要注意他说的有哪些矛盾的地方、跨越的地方、附和你重点的地方。对不清楚地要立即问(时间、地点、和谁一起),要把有关新闻的六个要素都要记清楚问清楚,记下来。

  一般人对于回忆过去总是比较愿意的,这样可以缓和气氛。便于缩短和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有些资料比如哪地方人、哪个大学毕业的等等资料虽然不是要写进文章里,但对你整体了解一件事情、一个人很有帮助,这样你下笔的时候就会心里有底。

  一些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已经在写作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你要仔细想针对某个问题,他提供的材料会放在文章的那个部分,并且要迅速贴近主题。对于一个文章来说,一上了6000字,很容易写散。前后说的可能是不同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主线,人们看起来就觉得这个文章叙述的目标不是向一个地方去的,不能形成合力。所以在头半个小时的采访里,要尽快地把握住主题,脑子要转得飞快。因为你要想下一个问题怎么去问,虽然你准备了十个问题,但那是根据资料准备的。谈话开始后就要平衡主题,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去问。

  经过半小时回忆的叙述,被采访者进入叙实的状态此时心情是最好的,如果不能抓紧时间问主要问题,就会把好机会错过。这时最宜问与主题相关的四五个重要问题,这些资料是你将来写作的重要部分。如果把握不好将来写的时候则非常困难,因为你很难补上这些资料。一般对高层人物,很少有机会重复采访,也很难重新采访。所以有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多问一句,如果问不到你写的时候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特别敏感的问题,放到最后问。因为一开始就问,人家会觉得你是来干仗的、不怀好意,并且会警惕你、反感你。

  虽然最后问,也要有分寸。他不想告诉你的事情,你是很难问出来的。确定了是他不想说的问题,就没必要再问,再问反而会不好。因为记者不是法官和律师,不可能进入审问状态,有问必答。而且如果关系搞坏了,以后就不可能再去采访,次数多了别的人也不会愿意接受你的采访。

    试想你采访一个企业得罪一个企业、采访一个人得罪一个人,那你在记者这行就没法待了。记者一般来说还是要与人为善的,与企业为善的。尤其是中国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不能一棍子打死,善待这些成长的小企业是有必要的。

  所以要和被采访者交朋友,要让人家信任你。对敏感问题如果对方很在意,你的文章写好后,可以把相关的内容给对方核实一下,确定是否发表。或者根据对方的建议修改和补充。比如一些数字、人物要不要提出,是否换一种说法方法都需要考虑。

如果你采访到了敏感问题,未经对方同意公布出去了,挺得意的,其实你就没有下一次了。也有可能,这类报道对企业和被采访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但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所以保持和业界的关系比较非常重要。

善待企业并不是放弃揭露问题的权力。媒体是什么?新闻事件的忠实记录者;现实问题的深入揭露者;丑恶现象的有力抨击者;文明社会的舆论引导者。记者在访问时,不要偏面,不要带着立场去采访,更不要下结论、扣帽子,在客观、全面、真实的基础上报道即可。

针对企业中的问题,记者一定应通过深入客观反复的调查,揭露出问题的真相和原因,并不是一味着帮企业护短。批评性报道只要是客观和真实的,虽然企业一时不能理解,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也会认识到这种报道其实是对企业和行业的一种帮助。

记者是企业的客观观察者,不宜跟企业尤其是企业家特别热乎(称兄道弟、结成一群),那样会影响报道的质量,最终会伤害读者。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