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与收藏
CEO与收藏
艺术品都是“鸦片”,很上瘾,只不过,它是正面导向,能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强劲动力。
盛世热收藏。作为收藏热度指标的拍卖会在国内举办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企业家的身影逐渐增多。企业家搞收藏跟普通人有什么不同?是纯粹为了升值而收藏,还是为了流行而收藏?康富-英格尔公司董事长赵平说,收藏当然有升值的目的,但还体现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热爱。视新广告董事长朱庆辰的观点是把收藏跟经营企业结合起来,认为企业家要在收藏中体会其中的价值,要学会欣赏“美”; “美”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生产力,是企业之树长青的一种必要条件。
朱庆辰办公室的展示格里,摆放著十几台古董照相机,这正是朱庆辰的最爱。在办企业之前,朱庆辰曾是一位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但摄影这门花钱的艺术,让经常入不敷出的朱庆辰觉得日子太难过了,于是决定办一家广告公司,等公司赚钱了再满足自己的爱好。这是 1993 年的事情。办公司成功后,钱也赚到了,终于可以满足自己的摄影心愿,但这时朱庆辰发现已经没有时间“玩”摄影了,公司已经离不开他了。於是,朱庆辰把对摄影的爱好转成对相机的收藏。
与有些喜欢收藏同一品牌相机的爱好者不同,朱庆辰侧重收藏不同历程、不同品牌的相机,可以体现相机的不同发展阶段。他收藏的第一款相机是德国 Exakta 牌,虽然这一品牌首创了 135 单反技术,但后来并没有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最终不复存在了。
朱庆辰还有一部 2002 年从英国买来的至少有百年历史的相机,是 Ensign 牌。这台相机只有两种速度、三个快门,直到现在还可以正常使用。朱庆辰还有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的相机。从这些相机中,朱庆辰看到的是产品功能从简单到强大的演变过程,只有那些不断满足人们新需求的产品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就这样,朱庆辰从收藏相机的过程中、从企业家角度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如何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如何持续发展企业这些硬功夫。朱庆辰还感到,许多艺术品本身就体现一种和谐、自然、永之美,是可以传世和永存的,而经营企业也一样。如何保证产品具有美的要素,如何在企业内部构建和谐之美,都体现了“美”这一生产力之于企业的贡献。
视新广告公司里还陈列著朱庆辰收藏的哈雷机车和津巴布韦石雕,这些收藏已经成了公司一道独特的景观。他购买哈雷,某种意义上也是为公司营造一个产生灵感的良好环境。他相信这些艺术品可以激发员工们的“美”感,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正是因为对“美”这一生产力的挖掘,公司的业务发展很快,在同行业中已经成了佼佼者。视新现在不仅成了国内最具创作实力的公司之一,而且朱庆辰认为,正是由于推崇“美”,2003 年公司跻身财富(中文版)“中国最适宜工作的公司”排行榜(见本刊 2003 年 11 月号)。
像朱庆辰这样认识到收藏品对经营企业有所帮助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在北京海淀区苏州街一套古朴典雅的四合院里,有一家“美庐村-家乡赣菜酒楼”。许多明清的家具、餐椅、门匾陈列其中,古色古香、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成了商务人士享受美食的当选之地。这家餐馆的合伙人之一是赵平─一位在北京中关村地区长大的北大子弟,一家年营业收入过 3 亿元的公司的董事长。他经营的康富-英格尔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内 UPS 电源、柴油发电机组领域最具实力的企业之一。
赵平的收藏比较杂,侧重于名人信札、书法作品、邮品及老照片这些文化味道比较浓的藏品,其它像家具、瓷器也有所涉猎。“我最早喜欢集邮,真正的收藏也是公司经营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才进行的,”赵平说。
赵平喜欢收藏一些“文革”资料,比如信札和名人手记。作为经历过“文革”的那一代人,赵平觉得“文革”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还对中国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文革资料具有收藏价值。
收藏这些藏品也有学问,许多藏品来自一些机构。每当这些机构由于搬家等原因处理一些过时、陈旧的资料时,赵平就会密切关注,因为这里面很可能有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东西,但最早得手的会是那些等在门口收废品的人。他们中会有一些有心人,把这些东西拉回家,这些人不知道其中的价值到底有多大。这就会转到他们的上线手里,后者也是从收废品起家,但已经开始倒换一些藏品。这些人会把其中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装在一个麻袋里,然后找买家。交易时,只告诉是从什么地方收上来的,让对方开价,但事前不许翻看麻袋里到底有什么东西。等赵平这样的真正收藏家收到有价值的信札时,往往已经倒了三次手。
赵平收藏信札,看中的是其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如果是毛笔写的就有价值,况且信札这种东西随著技术的进步会越来越少。赵平最得意的藏品是中国近代两位大历史学家互相通信的信札,南陈寅恪、北陈垣,俗称“南北二陈”。赵平看到他们之间的通信很有意思,反映了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内容,有的反映了当时中国教授的优厚待遇,有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学者的生活状况。这批 800 页的信札最早面世时,只卖到 15 万元,赵平后来用 70 多万元买到了其中的 700 页。赵平买后不久,日本就有个大学的图书馆派人找到他,想花 150 万元收藏,但赵平觉得中国的东西还是应该保存在中国,没有卖给他们。如果说收藏刚在企业界兴起,一些企业家才渐入门道,那么赵平无疑已是一位老练的收藏家。这位经常出现在嘉德拍卖会上的常客,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收藏,说起收藏的学问来头头是道。
赵平认为,收藏的目的要看收藏品有没有升值的可能,如果买的藏品会贬值,肯定不是收藏者的本意; 但不应只为升值而收藏,还要有文化情怀,要学会欣赏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具体而言,收藏要素有四点。第一要素是要买“真”,必须是经过专家公认的藏品才值得收藏; 第二才是价格。作为收藏来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当然要买最好的。如果收藏者用一定的钱既可以买 10 件藏品、也可以只买一件的话,赵平的建议是买那一件的,因为越是好的藏品越有升值空间。第三,要通过像拍卖会这样的正规渠道购买收藏品,千万不要觉得拍卖会的藏品价高而转向其他渠道。第四,要看出处。同类的藏品,曾经被名家收藏过的价值一定更大一些,而且升值速度也会快一些。
在国内,收藏刚刚起步,一些刚入道的企业家会存在误区。赵平归纳为两种: 太自信和捡漏心理。收藏是门学问,需要相信科学、相信知识。赵平收藏信札时也曾上过当。当时有人曾卖给他一件茅盾的作品,赵平看后感到确是当时的东西,没有认真考虑就花 1 万元买下了。后来再仔细研究时,越看越觉得不对劲,最後搞清楚这是后人用过去的信纸照著以前的内容抄下来的。这种骗局在收藏界很多,赵平采取的办法是不要急于下手,而是经过多方考证,想明白后再下手。
后来,赵平每次去看要买的藏品时,都会带三个以上的专家,任何一个专家认为购买对象有问题,他都不买。这就是行业俗称“掌眼的”,都是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掌眼的”一定要在业界有很好的口碑,虽然每买一件藏品,赵平都会付一定的佣金,但这个钱跟买到假货的损失比起来还是很值得的。更深的一层意思在于,通过跟这些专家的交往,赵平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收藏知识。
当下许多电视台都有收藏节目,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赵平认为,节目肯定会提高大家的收藏意识,但不可否认也在有意无意中宣传一种“捡漏”心理。其实,在当下的收藏界,“捡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还有“捡漏”的话,赵平认为应是这么一种概念: 就是在这个时段,你买一件真品,而随著收藏热的持续,这件藏品升值了,就是“捡漏”了。如果值 10 万元的东西,你花 2 万元就买下了,只有两种可能: 要不是卖的人真不懂,但在收藏市场接近透明的今天,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了; 要不肯定是假货。
“我觉得艺术品都是`鸦片',很上瘾,只不过,它是正面导向,能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强劲动力。”营销策划机构─叶茂中公司的董事长叶茂中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收藏,工作挣的钱大多数买了艺术品。到过其上海新公司的客人参观后说,这根本不像广告公司,简直是艺术馆。至今,他已收藏了近代名家作品和当代油画、雕塑、版画三千多件。现在的叶茂中最离不开的是艺术品,连出差也要携带一两件小艺术品,时时欣赏。
就在前几年,喜欢收藏的企业家并不多。叶茂中的公司服务的客户都是企业家,他经常建议他们买几件近现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徐悲鸿等人的作品,得到的答复是:“看不懂,没时间。”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对收藏入迷。2004 年,徐悲鸿所画的一幅马的价位只有 50 万到 100 万元,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徐悲鸿的“一匹马”(真迹),存世量很有限,还没有工业化生产的一辆宝马轿车值钱,叶茂中问一位企业家:这种现象合理吗?此番感想打动了那位企业家。于是,他一下子买了好几幅。到了 2007 年,这些画每幅都增值到了 200 多万元,甚至更多。这位企业家买回藏品并把它们挂在办公室,结果所有到过办公室的客人都觉得,这间办公室很有品位。也正因为挂在办公室,他没事喜欢端详一番,结果越看越喜欢,最后他跟叶茂中说,好像听到了马蹄的声音。叶茂中觉得,这位企业家的收藏水平到了一定的境界,于是跟他开玩笑:“这些藏品都升值了,我帮你卖掉一些吧?”但得到的回答是:“它们都成了我的宝贝,一件都舍不得卖。”
叶茂中迷恋收藏,是出于喜欢,而有些企业家收藏,则是为了投资升值。这无可厚非。就像那位收藏徐悲鸿作品的企业家一样,因为收藏,心态发生变化,最终入迷。更重要的是,在收藏过程中,企业家的思想和认识水平得到提高,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收藏是人类生活最温暖的港湾。”叶茂中觉得,艺术品对心情的调节作用很明显。企业家工作压力过大,情绪会不稳定,更需要减压之道。叶茂中从事的策划是一种服务业,他觉得很辛苦,很累人。每手一个新项目,都要从头开始,有时候情绪很糟糕,但一旦回到挂有作品的屋子里,看一看自己心爱的藏品,算一算这些艺术品有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就会觉得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心情马上平静下来,压力也得到减缓。他还体会到,拥有艺术品,会让人产生很强的幸福感。他的床前挂了一件齐白石的《雨后烟云》,已经挂了两年。每次欣赏,都觉得如临仙境,很幸福。从浅层次看,这些艺术品是视觉享受;从深层次看,它们是对心灵的净化。
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会体现出多样性和无限的可能性,使藏家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人处在这种比较积极的心态下,事业会更有激情,更睿智。这种情绪对企业家的影响更大。企业经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管理工作会成为一种艺术,充满了美好和和谐。这种美跟艺术品的美其实是相通的,虽然美的形式不一样,但内涵相同。
当下,可供企业家选择收藏的艺术品种类较多。如何选择?除考虑升值因素外,最主要的还在于自己的喜欢。喜欢,是企业家进入收藏大门的敲门砖。赵平比较喜欢家具,有时候盯一件家具就是大半天。叶茂中也曾经连续 9 个小时关注一幅画。在参观埃及的博物馆时,赵平发现,里面保存有公元前 13 世纪埃及 18 王朝时的床和座椅,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十分精致。他看完后很震惊,再看现代欧式家具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基本继承了古埃及的风格,并有所发展。由此,赵平开始关注中国的明清家具。他认为,中国每个朝代的家具都打上了当时的烙印,包括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明式家具非常简约,清式家具则比较繁复。1996 年,他通过拍卖会收藏了一件清代的紫檀大画案。当时,人们对宫廷家具没有太多的研究,因为人们认为,凡是宫廷的家具都在故宫和颐和园里保存,民间几乎没有。但经考证,这件大画案属于当时圆明园的陈设。因为,圆明园的家具设计风格跟中式家具有很大不同,吸收了欧洲的设计思想,主要原因是,参与其样式设计的人当中,还有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三位西洋传教士,他们把当时欧洲的巴洛克风格带入了圆明园建筑和陈设的设计。
现在,一些藏家更喜欢收藏瓷器。2005 年 7 月,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在伦敦拍卖时曾以 2.6 亿元人民币成交,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第一高价;还有一件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在 2006 年北京嘉德拍得 5,280 万元人民币。这种情况跟清末民初的收藏热有些不同,当时的古籍善本图书、经卷、书法、字画等也是热点,对浓艳瓷器的收藏没有今天的热度。其实,如果关注文化知识的传承,历史价值比较大的还是古籍善本图书、经卷、字画。
至于什么样的艺术品价值大,既与藏家的眼力有关,也跟“喜欢”相关,只不过这种“喜欢”的对象不是收藏家,而是创作者。一般来说,一件藏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高度统一时,其价值较高。藏家要做出正确判断,关键是了解创作者及当时社会的情况。人们公认,北魏时期的佛像艺术价值极高,近现代没有比得上的,这并不是后代工匠的工艺水平变差了,关键是北魏时期的工匠普遍信佛,在创造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心血,而后代工匠生产作品是为了赢利,当然作品的效果就差别很大。瓷器也一样,为什么官窑比民窑的价值大很多,也跟工匠的艺术造诣和心态有关。有一次,叶茂中跟著名画家赵准旺吃饭,后者谈到,吴冠中大师最厉害的是,每一张画都不一样,每张画都投入了感情,与那些像熟练工那样在制造却不投入感情的画作不在一个层次。当然,收藏吴冠中的画价值就更高。
艺术家的作品,差别也很大。名家启功的字画深受一些收藏者的喜爱。启功一开始学画时,先让同族长辈溥心畲(也是书画名家)看他的画作。但溥心畲并不看画,而是告诉启功,要先学好诗词。他认为,诗和画的意境是相通的,“诗作好了,画自然就好了。”后来,启功认真学习诗词,打好了字画的基础“意境”,这是启功跟一般画家的不同之处,也是启功作品艺术价值高的原因。
赵平如今也收藏现代家具,但只收藏田家青一个人的作品。他认为,一件现代家具的价值在于设计师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虽然家具设计师很少自己上手,必须通过工匠来完成,但工匠必须充分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并且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为使家具成为艺术品,田家青并不要求自己的木工们多快好省出产品,一年出个十几件就可以,但他规定木工每天练两小时的小楷毛笔字,以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性情,创造工匠自身的“意境”。可想而知,这种方法创造的作品,跟只为了赢利而赶工制造的产品当然有天渊之别。赵平说,“收藏现代家具,第一看设计,第二看做工。至于选料,倒成了其次。现在,许多人收藏家具,首先问的是什么木料,非紫檀、黄花梨不收,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材料只是传达设计思想的载体。”
“收藏”两字:收,看眼力;藏,是时间的阴谋。眼力的高低,要看收藏家研究艺术、文化、历史的造诣,以及研究作者的创造背景、心态的心得,实为一种综合功力。在这个过程中,收藏家不仅获得藏品大幅升值带来的成就感,还能减轻压力,感悟升华。叶茂中说,除了会“收”外,“藏”就看你的耐心了,不能急急忙忙地买,更不能急急忙忙地卖。不如相伴一生,传给子孙或者捐给国家,这样来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