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读MBA、EMBA是否有用?

观化者(李全伟)2010-11-22

读MBA、EMBA是否有用?
  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尤其是企业家是否应该读EMBA一直有争议,慧聪总裁郭凡生在一次参加电视节目时曾说,所有的商学院不是培养企业家的;太平洋建设董事长严介和也说,最好的企业,往往就是最好的商学院。言外之意是,企业家没有必要去读EMBA,可以通过实践来获得管理决窍。当然,也有众多企业家把读EMBA看做一次取真经,一次充电和提升的过程。真正的道理如何?恐怕只有亲身切会一下才有发言权。我在多年前曾参加一个EMBA财经班,虽然是一个迷你的EMBA,但大部分精华课程全在,结合这次的学习就这个主题谈一谈我的感受。

  我一直主持商学院院长访谈栏目,曾就这个问题向许多商学院院长提问。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陈家强说,通过MBA或者EMBA的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建立一个管理理论和知识的系统框架。有了这个系统框架,才能在今后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得心应手。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重要。有些人来学习是抱着学一些所谓的管理决窍来应急,没有打下过硬的基本功,没有形成框架,这种学习当然效果有限。

  国内许多企业高级管理者,出身企业管理专业的比较少,许多管理知识都是在工作中自悟和自学来的,知识并不系统也不全面。而管理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系统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宽,管理者如果没有一个系统框架,打下扎实的基础,很难在日后的工作中厚积薄发。许多管理者都是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才学到一些经验和方法,但会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损失还很大。其实在EMBA课程里,积聚了许多前人的智慧,企业遇到的许多情况,有许多是共性问题,后来者完全可以借鉴,有时也可以提前预见,不用再靠自己去摸索,不是遇到什么问题再想法解决什么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读EMBA是一种捷径。

  通过EMBA的系统学习,不仅可以树立了管理的框架,还可以建立信心。我们知道,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陷阱和风险,需要经常做决策,如果没有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者很可能没有信心。而一旦经历了两年的学习过程,他们会感到心中有底,信心自来。

    现在的EMBA\MBA课程都引进了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很好的相互学习的方式。这些案例都是精选自企业,每个学习者通过研究这些企业当时面临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并展开广泛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其实是集众人所长,是一种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们知道,考试是提高知识水平的捷径,讨论是提高认知能力的捷径。在反复研究案例过程中,众多学习者的水平会得到飞跃。

  最重要的是,读EMBA是一个自我顿悟、提升的过程。这点许多读过的人都有体会,参加过EMBA学习的联想刘军就说过,读EMBA的经历对自己的工作是一种提升过程。道理在于,管理学院的各位教授都是精英人士,他们日常的工作就是研究企业、研究社会,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众多企业案例,可以说既是一个信息库又是一个知识库。而企业管理者在平时,包括我们记者是没有时间花那么大的精力去钻研相关知识的。我们来系统上学,正是跟这些国内最优秀的教授进行知识对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他们的研究成果,这种意义和作用有多大,想想就知道。有人说,天下最便宜的事情就是集众人智慧于一身,读EMBA就是如此。或许有些认为没有必要读EMBA的企业家觉得,自己看也可以,但要知道,那样肯定不系统,缺乏重点,作用有限。他们可能认为,教授教的知识是过时的,失效的,这种想法也是想当然,情况并不如此。我们知道,任何知识包括管理知识都是传承的,都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只有充分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事实上,现在许多教授更加注意对当下经济、社会、企业的研究和把握,不能再用老眼光看问题。

  确实如此,虽然我上的是迷你EMBA,觉得学到许多知识。对上市公司而言,我以前认为利润指标最重要,瘳理教授通过分析TCL授权经营的案例,告诉我们:价值是一个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指标,只有为股民社会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才能算是一个好的公司。对股市一般人都有困惑,搞不清,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落,梁小民认为,要看大的经济大势,要掌握大趋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大的起伏。关于起伏,李稻葵教授指明:政府不要过分关注股市,只有政府不表示出对股市的关注,不管是过热还是过冷,都会慢慢恢复正常,而不是疯狂。

  我们在采访中国企业中,发现绝大部分都长不大。陈国权教授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不平衡,内在能力、内部资源如果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肯定造成不平衡,就会出问题。长寿企业一定要对环境敏感,均衡发展,过快过慢都不行。金占明教授说,许多企业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战略,包括产品战略:企业是生产所能销售出去的产品,而不是销售所能生产的东西。他说,我们所处的是营销时代,感性时代,产品价值不是以成本为代价的,而是以品牌为代表。产品在定价时,成本往往占得很低,而大部分是品牌附加价值。梁小民教授也说,产品定价不是成本定价,而应是需求定位。这些理论和知识都跟以前所学的不一样,对我们的启发很大。

  肖星教授的会计学课程让我们也受益匪浅,知道了如何通过对企业年报的分析,什么是年报陷阱,什么是假帐。她还说,判断一个优秀公司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看经济利润,即投资资本回报。我们许多财经记者,大部分是学新闻和中文的,对这些知识并没有系统掌握,报道企业时经常错误百出,以其昏昏,使其昭昭。什么都一知半解,难免会造成报道失实。

  有人说,张建星和邵忠的课比较虚,不过瘾。其实,我认为,虚中有实,里面还是有许多智慧。像张建星所介绍的,沟通的方式,直来直去、坦白沟通确实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也做不好,但这种方式是最有效果的。他还说,《天津日报》之所以战胜《今晚报》,一个重大的举措是建立500家报亭,一下子有了可控的发行终端,这对他们集团的大发展作用很大。邵忠也介绍了许多经验,比如传媒如何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如何创新才能生存。这些经验现实意见都很大。

  回到一个根本问题,读EMBA为什么会有提升?因为大家是有准备而来。有些人不管是读学位课程,还是短期课程,带着混一张文凭的心态而去,这种学习态度当然不会有什么收获。而读EMBA的人士并不是如此。清华经管学院前院长赵纯均曾对我说过,他感到来清华学习的学生不是抱著混一张文凭而来,主要是带着问题来学习。他们往往是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需要再上一个台阶,因而选择清华的 EMBA 来学习。事实上,这些学生毕业时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学了几门课程、认识了一些教师和同学,提升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学会了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和经营的企业有了新的感悟,这些最重要。至于通过学习,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同学圈子,那是额外收入,但长久看,经营一个企业的成功不能过重依赖关系,包括同学关系。

  要想收获大,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自己准备充分。平时就是一个有心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多思考、多钻研,这样在EMBA学习过程中才会有共鸣,有感悟,提升才会很快。反之,读EMBA或者MBA的效果不会好。从这个角度看,没有工作经历的人不应去读MBA,更不应读EMBA;自认自己什么都行,是一个超级天才的人,也没有必要读EMBA,但这种人有没有值得疑问。

  除了感悟外,读EMBA还让我们自己有所提升,就是在教授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程度加以提升。限于篇幅,这点不能展开,当然这也跟每个人的情况有关。举一点,一些教授讲到中国现代化需要大幅度转变农民身份,需要把农村大力城镇化,构建几个特大型城市群落,这些观点当然没错,也是西方许多国家的经验之谈。但就中国的目前情况:贫穷人群众多,许多人还存在坚固的封建意识,城市发展并不十分配套,国外的一些做法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管是读EMBA还是迷你EMBA,学习者要想收获更大,还要融会贯通。因为虽然每位教授讲得非常好,但许多课程都是自成体系,这有利有弊。只有学习者打通不同的体系,才能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