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吃点儿》之十一 高兴的包子
《坐下吃点儿》之十一 高兴的包子
北方人有句老话,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在我看来,饺子和包子差不多,都是爱吃之物。
印象中最好吃的包子都不是自己做的。一是在少年时代,航天部699厂食堂的茴香菜肉包子,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只卖4分钱一个(一两一个),面发得好,肉馅非常香。以后,家里也做茴香肉包,虽然肉放得更多,但就是没有食堂做得好吃。前不久,我问过一位从职工食堂退休的殷叔叔,特意向他请教,当时的包子为什么那么香?除了当今的肉与菜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外,他告诉我,多放香油。实践之后,还是不行。后来打听具体的操作细节,原来,食堂会一次切大量的肉放在一个大缸里,反复搅拌,边搅拌边加水,要加大量的水,除水外还需要边搅边加酱油,直到打成粘稠的肉馅为止。关键是肉量大,加水多,搅拌充分,而一般的人家每次都是使用500多克肉,加不进多少水,也就达不到食堂那种效果。
另一次好吃的包子经历还要更早(我不到10岁)。还是在老家时,当时有一支部队的炊食班住在我家,每周就会做一次包子。在一次生病时,他们送过我一次包子,是萝卜馅的肉包,跟699厂食堂的茴香肉包有一拼。后来,我看到他们做馅时是肉跟萝卜的比例差不多。因是冬天,馅很凝固。
家里制作包子也有一些窍门,比如,肉要一半五花肉一半前腿肉,要细切粗剁,不要剁得太细,再加入一定量的花椒水。最好的是把一些好葱和姜剁碎,用布拧成汁打入肉馅时效果更好一些。也有书介绍加入肉皮冻,我个人觉得效果不太好。
家里做得没有外面卖的好吃,但市面上质量上乘的包子铺没有几家。十几年前,在北京西单路口东南有一家专卖包子的小铺,只有四五张长方小桌,包子的味道还可以,后来搬迁就没有了。天津苟不理包子名气最大,在北京的木樨地有过一家分店,后来也不见了。我也去过天津的苟不理总店专门吃过,觉得包子里酱油放得太少,缺乏酱香味,而要压住肉馅的肥腥还得靠酱油。在上海,我吃过蟹粉包子,由于里面加入了肉皮冻,包子的味道一般。北京本地最有名气的包子店当属庆丰包子铺。
庆丰包子现在开有许多家分店,我每次外出如果有可能就会选择在庆丰就餐。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4月份到首都博物馆参观,这家博物馆在木樨地附近,我们早上本来想赶到“苟不理”吃包子,结果“苟不理”不在了,转成了柳林居。参观出来之后,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我们再往西走一段,就到了一家庆丰包子铺。
庆丰包子创办时间虽然不长,至今不过60多年,但已经成为了一家成功的连锁快餐企业。说它成功,主要是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每家分店都能保持基本一致的口味,这点在中式连锁企业里很难得。我一直爱吃他家的猪肉大葱馅包子,配上一碗炒肝,真是大快朵颐。庆丰的炒肝也有相当的水平,肥肠香又没有异味,蒜米放得恰到好处。沿得碗边趁热吸溜一遍,最是痛快。
每次去庆丰包子,我都会多买一些,最少买一斤,吃四两(一两三个,30元一斤),余下带回家下顿吃。这次去吃庆丰包子,由于是全家去的,遇到一些阻力,小孩非要吃麦当劳或者肯德基,不想吃包子。不吃就不吃,急忙出去到附近给她买了肯德基拿回了包子铺,她很高兴。我虽然辛苦一些,但也高兴,因为吃到了自己想吃的包子。自己爱吃包子不代表其他人爱吃,就是一家人也不能统一意愿,靠强力规定都吃包子更不应该。在公平和效率的矛盾上,我更倾向公平,哪怕效率慢一些也无所谓,关键是大家都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