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的孤傲和布林的天真
李书福的孤傲和布林的天真
我很佩服李书福,不是因为他姓李的缘故,而是由于他骨子里迸出的那种冒险精神和孤傲品质。
纵观李先生的前半生,一直“疯狂”行动,如同一只草原上的猎豹每次都能敏锐地瞄准商机,虽有扑空的时候,但收获多于失败。做人需要冒险精神,因循守旧、万分小心成不了什么事。
李书福出身于草莽之中,倚仗敢闯敢干的精神傲然于生意场中。他做冰箱配件后,就敢做冰箱;做汽车配件后,就敢做汽车整车,都是无中生有、从点到体、从弱到强,“敢”字当头,先干再说,边干边学,不断把握市场发展的大概率趋势,把吉利成功打造成一家知名的汽车企业。
13岁的吉利算不上中国汽车界的排头兵,充其量也就是第二阵营的领跑者,但李书福敢想敢干,一举收购了沃尔沃。这次有点玩大了。沃尔沃是一家近百年的汽车豪门,2009年销售总额近2000亿元(2184亿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7.5瑞典克朗)),而吉利汽车2009年的销售收入165亿元。在全球汽车海洋里,吉利也就算一轻型驱逐舰,而沃尔沃堪成巡洋舰,他们组成一个舰队,绝大多数的人都觉得风险太大,尤其是这种蛇吞象的行为,风险巨大。我也是这么认为。
但李先生敢想敢干,他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李跟他的团队仔细研究过沃尔沃,认为沃尔沃之所以经营出现困难,是因为没有加速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而新兴市场是汽车界的主方向。李书福说,吉利虽然近几年发展比较顺利,但品牌知名度不高,又没有高档车型,而收购沃尔沃正好跟吉利进行优势互补,也可以更好地推动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大发展。在外界看来,吉利的收购如同是一种冒险的赌博,沃尔沃连福特都玩不转,李书福能成吗?事情往往是这样,越是不被看好的越可能成功,况且李书福把宝押在新兴市场上。新兴市场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这是对李书福大手笔的良好祝愿,总希望创业企业越来越多,成功企业越来越多,尤其是从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越多越好,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良性发展之中。良好祝愿并不是一味地叫好,行成于思,毁于随。许多事情的成功并不能只靠激情和理想,还要回归经营本身。如果吉利已是中国本土汽车市场霸主,那么收购的把握较大。任何一家中国本土企业要想国际化,要想并购成功(并购是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第一步),它必须先在本土市场做到强者。
吉利此次收购前后将用27亿美元,其中除了18亿元用于直接收购之外,剩下的用于运营。27亿美元中一半来自海外机构,另一半来自吉利和国内金融机构。“在这一半里,吉利出资大约占到51%。”李书福说。吉利运用其他机构的资金进行收购看似四两拨千金,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就如同政府的支持一样都是双刃剑。
由于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勤奋忍耐,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正变为现实。长期落后惯了,我们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而自卑,容不得一点质疑和批评(其实质疑和批评的人比捧杀的人更够朋友),一遇到点收购国外企业的事情都兴高采烈,这是很正常的。但在高兴之余,保持时刻清醒的头脑很重要,尤其是并购国外企业这些事,据以往的调查,并购的失败率高于创业,是企业经营中最难的一项行为。中国本土企业是否准备充分了,许多问题是否考虑清楚了,比如,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企业的文化、组织、人才准备情况如何?走出国门海外经营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有无独特的品牌、技术、文化、管理和营销的优势?如果有,我们在海外市场竞争中,这种优势能否继续存在?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对海外市场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技术等重要环境特征有所把握?我们有没有当地可以真心帮助我们度过难关的朋友?我们企业有没有透明的符合国际准则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和公司治理结构?我们的企业有没有合格的、懂语言的国际化管理和领导人才去整合并购合资可能带来的管理、组织、人员和文化冲突?
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不管结果如何,我还是很看好李书福孤傲的精神,还有他那带有孩童般天真的笑容。在这个饱受权力和金钱双重专制的现实世界里,精神侏儒症早已是普遍的流行病,孤傲的人越来越少了,摇着尾巴做人、挣着眼说瞎话已成了某些人的圣经。
说到天真,还有一个人也被世人这么认为——谢尔盖·布林,谷歌公司创始人之一。他面对众人对其天真的评论时,回答是,“我认为很多人认为我很天真,没错,但我如果不天真的话,就不会在1998年开始做搜索引擎。”我也认为布林很天真。
李书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布林是一个从前苏联跑到美国去的美国人。假如看到一个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不管青红皂白就大喜;看到一个他国人的一言一行,不管是非曲直就大骂,如果只是一个16岁少年的看法可以理解,再过10年,还是这么看法多少也可以理解,又过10年,坚持这种看法就有点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