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一张纸吗?
鲁迅是一张纸吗?
长期以来,对鲁迅处于一种敬而远之的状况。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逆反心理,越是被树起大旗、涂成大红色、成为神话一样的人物,对之越是远离。我对鲁迅的了解只限于在中学时代学到的一些课文。也是奇怪,我从小数学还凑合,语文从来没有出类拔萃过,但从高一起就被选为语文课代表,直到毕业。直到现在,只记得鲁迅的几名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高中最后一段时间,我喜欢武侠小说,即使高考前夕还在看金庸的《侠客行》。在航天某企业党办工作后,当时办公室准备处理一些旧书,我急忙挑选一些,其中就有鲁迅的书稿和书信选,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干。直到前几日,对清末民国这段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不可避免地涉及了鲁迅,重新对鲁迅进行了一些了解。
中国历史思想最自由的阶段,当属春秋战国和新文化五四时期。从秦之后尤其是宋代直到满清灭亡,中国进入了漫漫长夜,皇权治下、程朱理学及异族专治愈演愈烈,其中虽有陆王心学、傅山顾炎武冒出一点人性自由民主的小芽,但很快被满清的铁骑践踏,从此中国加快坠入黑暗深渊。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被固封,造成一些人“只知利害不知是非、只重亲疏不顾全局、只看得失不理诚信、只求苟活不设底线、只做随和不会判断、只要对付不能认真”,贻害深远。
捱到了上世纪初,也是由于满清实在统治不下去了,再加入西方民主科学潮流的冲击,酿成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些醒目的文字至今仍然发人深省。在这场大变革中,鲁迅当之无愧是活跃分子,功不可没。
鲁迅的言论主要收录在他的全集里,我更关心一些书信,这更会反映鲁迅的思想和为人。我有一本《鲁迅致增田涉书信选》(1975年文物出版社,定位1.8元),是1932.1至1936.10鲁迅写给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函,忠实记录了鲁迅直至逝世前五日的一些想法。总体看下来,觉得鲁迅观点鲜明、为人风趣、文笔犀利。
摘录几段:
1932.5.22信中说“现金务必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积五十年之经验所发明,盼望你也实行之”。
1933.10.7信中说“在中国,也有人说要以孔子之道治国,从此就要变成周朝了罢,而我也忝列皇室了,真是做梦也未想到的幸运。”
1935.2.27信中说“海婴的顽皮颇有进步,最近看电影,就想上非洲去,旅费已经积蓄了两角钱。”
1935.4.9信中说“这就是说,我们是带着锁链在跳舞。”
1935.6.10信中说“上海禁止女人赤足。道学先生看见女人的光脚也会兴奋起来,如此敏感,诚可佩服。”
新文化运动前后,各种思想,各种观点的交锋空前激烈。虽也有人破口大骂,但也比众人禁声好一万倍。回顾鲁迅与梁实秋的交锋、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大家争论非常激烈,但基本上是君子之争,最终还能共存,极少有对人身进行攻击。你争你的观点,我护我的想法,并没有像打苍蝇一样一拍子把对方打死,哪里存在什么学阀问题。现在网上有种论述,说到鲁迅,先要提到兄弟失和,进而“考证”原因在于长兄偷看日本弟媳洗澡等一些事情上。好像鲁迅存在这一污点(?)一下子就把这整个人漆黑。先不管此事是否为真,只是这种做法就令人不齿。
有些今人争论时,不是就观点而摆事实讲道理,而是极爱举起旧道德的那根血淋淋的大棒,对人身攻击,恨不得一击毙命才痛快。
说到道德观,也在发生变化。有人说,俩人相爱不论性别、民族、肤色、国别,甚至年龄、婚否,只要彼此吸引,终生不渝,就可以走到一起;有人说,婚姻是违背人性的;有人说,性爱是人最愉悦的行为和感受。这些观点都有,我们都可以质疑、可以反对,但无权审判。
回到鲁迅写给增田涉的信,里面还提到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他说对这场战争自己是个外人,没有什么看法。我不认同他对日本侵华时说自己是外人的看法,一个国家侵略了另一个国家,这是另一个国家及其人民可以承受的底线,每一个被侵略国家的人都有义务有责任有勇气舍命保家卫国(当然这个国家政权是所有人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