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坐下吃点儿》之四 乐主儿王世襄

观化者(李全伟)2009-12-15

《坐下吃点儿》之四  乐主儿王世襄

2009年11月28日,95岁的王世襄先生驾鹤西游。王先生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工作,兴趣广泛,喜爱古诗词,曾从事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研究,是公认的大学问家。

 

我购买了王先生的著作《锦灰堆》、《锦灰二堆》、《锦灰三堆》,读后觉得内容庞杂,涉及广泛,文笔老练,引人入胜,从中看出王先生是一位质朴、自然的性情真人。

 

王世襄从小在一家美侨学校上学,后来考入了燕京大学。燕京大学是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跟北京大学是两回事,后者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对学生考试成绩要求较严。王先生并不是一位只知死记硬背的刻苦学生,学习成绩算不上一流,也就与北京大学无缘。他毕业后曾想去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当时所长是傅斯年。傅斯年曾对他说,“燕京大学毕业的学生,不配到我们这儿来”。

 

王世襄喜欢生活,热爱生活,是一位快乐幸福的人。他的爱好涉及金鱼、蟋蟀、鸽哨、葫芦、竹刻、鹰、犬、古董。这些爱好虽然没有让他到北京大学深造,但也没有让他玩物丧志,反而成就了一身的学问。联想到现在小孩的教育,从学校到家庭,从老师到学生一切的一切都围着学习成绩打转转。每个学生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培育出来的人很难想像能在社会上取得多大的成就。其实,万事万物皆有学问,学问并不只在书本里。

 

我在阅读《锦灰堆》时,最喜欢看王先生写的饮食部分。他儿子王敦煌曾说他爸爸这些人应该叫吃主儿——欢喜吃、热衷吃,都是一些热爱自然和生活的真人。有三件事可以证明王世襄是一位吃主儿:一是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从湖北五七干校被放回北京后,在不多的行李中独有一口黑乎乎的小铁锅很醒目。他曾用这口锅大做桂鱼宴,是他在困难的生活中苦中做乐的明证。二是据汪曾琪回忆,在一次学人聚会时,黄永玉提议大家自带原料各做一道菜。王世襄只提了一捆葱,做了一道“闷葱”,结果是技压群雄,独占鳌头。汪曾琪还说王世襄到别人家做菜,不仅自带原料,而且还自带辅料。王先生承认此事。他在《锦灰堆》里谈到,“朋友家的材料未必尽合我意。如果是菜籽油做菜,限于当时的提炼技术,入口就能辨别出它的味道,把菜的本味都破坏掉了。”三是1983年11月,第一届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他和溥杰、王利器作为特邀顾问参加评定。

 

王世襄的父亲在世时,王世襄经常在父亲宴请朋友的聚会上操持菜物。王敦煌回忆,当时的菜品分别是,冷碟四款:白煮鸭肝、松花蛋、酥鲫鱼、海米拌芹菜;热炒九款:丝瓜炒鲜核桃仁儿、青蛤汤、芥蓝炒牛里脊、辣子鸡丁、糟煨茭白、芫爆里脊、蟹粉溜黄菜、虾仁儿吐司、干烧鱼(依上菜先后次序);压轴汤一款:清炖鸭子。这些菜品没有使用贵重用料,但里面大有学问:上菜顺序先荤后素、先腻后爽,每道菜口感落差有序,令人回味无穷。不是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过深入研究、不是对中国人口味有过反复体会、不是对饮食实战有过千锤百炼,是做不出这么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的。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