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APP下载

帝都败房族手记——买个房子好离京

明心堂主2014-10-13

在雾霾缭绕的仙境中混沌数日,终于等来了久违的秋风,又见天日。未料到,清早公交站的几分钟见闻,就让心情再度骤降至谷底。一辆公交车到站,里面的乘客已经密不透风,上车的人挤进去几个之后,就开始了“拉锯”,门口的女乘客挤不上也不下来,司机开始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等下辆吧,这样都走不了”。“不行,上班要迟到了。”“走不了,耽误大家时间。”“那就动动,往里挤挤啊。”作为一个看客(因为我的时间较充裕,而且可选择线路多),我试想自己应该怎么办,不论是已上车还是要上车,都不容易。在“忍”和“挤”之外,我还能选择“走”。


昨天在微信里看到一则逃离北京的文章,主人公是一位已经离京生活的退休大妈,她把北京的房子租出去,租金加上退休金,让她在山东的海滨城市过得优裕自在。在雾霾日里,这至少是一条“自强不吸”的消息。它告诉作为苦逼上班族的我们,在若干年以后,还是有个逍遥的去处,虽然谈不上富足而退,但也可以衣食无忧。可是,正当壮年的我们,离法定退休至少还有近20年的时间,如果退休年龄不延迟的话,如果我们能够在北京的空气中持续存活的话。那么,除了退休离开,我们还有哪些选择?

对于家在非一线城市的人来说,一个现成的选择是回乡。如果是在刚毕业的时候就毅然决然的回去,这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凭借家乡的熟人关系网络,加上大学镀的一层金,一定程度的“拼爹”,总还是可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的。由此慢慢的经营,也能实现社会流动。如果在京已经工作5年以上,这就是个尴尬的时点,回去从头再来的沉没成本太高了,而且对北京的职场环境已经适应,回老家极易水土不服。我的一个同学在毕业三年后回到老家工作,找到了一个工资待遇和北京相当的工作,迅速的买房供房,生活质量直线上升,羡煞旁人。幸运的是,他老家在四川,造化钟灵秀,这是旁人没法比的。国内的多数二、三线城市,但凡能够提供优厚工作的,都在经历激烈的城市化: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物价攀升……比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唯一的附加值是能够和家人、发小和老同学在一起,享受社会网络的支持,得失相较,选择这条路的人也不多。

另一条路,是到其他的一线城市去。大城市病哪里都有,两害相权,选个病得轻一点的。上海可能比北京的收入高一些;广州,比北京的房价低一些;深圳,离香港近一些。一个朋友去年买房落户深圳,理由很简单:在北京买车买房都限制,怎么待?他还在北京租房工作,把深圳的房子出租还贷,准备发展几年再携妻小迁过去。选择背后的艰辛不言而喻,待他离京时,又将面临着放弃和开始,他正在努力奋斗,为之后的生活积蓄资本。

真正潇洒的离开,是到那些景色丰饶之地居住,比如云南,比如西藏,比如海南。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就有一对北京的夫妇,携手去云南定居。我和老公观看了他们的惬意生活之后,不约而同的问出:他们在那边干什么呢?怎么谋生,是个大问题,还包括与此相关的子女上学、老人赡养等等一系列问题。隐居的安逸和发达的公共服务很难两全,年轻的时候可以为爱走天涯,但年老时真的要听天由命吗?在旅途中,我见过一些移居到风景胜地居住的人,大多从事和旅游相关的工作:做导游、开客栈餐馆……转行到服务业,你行吗?当然,如果已经达到了财务自由,那就不在此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最后还有一条看上去最光鲜的路,可以和中国的城市病彻底的一刀两断,那就是:移民。这项系统工程之艰巨复杂,已经超出了本文的篇幅。我想起大学同学在微博上说过的话:每当和各级官员打交道,移民就从可有可无上升到首要而且必须。而另一个大学闺蜜则说:还是留在中国吧,去国外做二等公民也没什么意思。围绕移民的争辩,对其可行性的想象和想象的覆灭,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对抗当下焦虑的一种心理转移机制。不管对“走”有怎样的构想,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走”,还在帝都“忍”和“挤”着。逃离方案的难度和可行性都摆在那里了,贯穿始终的要素是“买房”,这是目前不得不选择的资产保值方式,也是我们在中国获得城市居住权最有力的“通行证”。去国外也一样,小区里的遛弯大妈正准备把房子卖了,折现400万追随他们定居国外的子女。记住,得先买了才有得卖。

 

热读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中打开"